跳转至

阿拉伯(古典时期)⚓︎

约 4712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16 分钟

一、几个历史名词(知识的原始积累)⚓︎


  • 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阿拉伯地区:蒙昧时期(贾利希耶)
  • 阿拉伯的原意是“沙漠”
  • 阿拉伯人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称“贝都因人”
  • 倭马亚王朝——四大哈里发——阿拔斯王朝
  • 百年翻译运动

二、具体内容和摘录⚓︎


  • 受部落文化影响,形成血缘主义,逐步发展成“部落宗派主义”

    (1)这种极端部落主义不是对首领和酋长的绝对忠诚,而是对氏族与部落的集体荣誉与利益的无条件忠实。 (2)本部族成员将本部族视为至高无上的组织,而其他部族都可以成为本部族的牺牲品。 (3)复仇是天经地义的事。

三、游牧文化影响下阿拉伯形成了“豪侠精神”⚓︎


(1)勇敢好战、慷慨牺牲、热爱自由成为豪侠精神的支柱。 (2)宰牲待客,济困扶危,不惜倾家荡产。 1. 牢不可破的好战心理、尚武精神: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2. 赞美牺牲,崇尚慷慨:普什图瓦里、赞美牺牲,贬斥怯懦。 3. 不服权力,自由不羁:接受双向对等的沟通,不是单向的灌输,否则容易被视为侮辱。

四、沙漠文化影响下的散漫性格⚓︎


  1. 片段式的零散性,时间不是连续的连绵,而是瞬间的“银河”,是瞬间的“星座”
  2. 他们的思维更善于做具体的“点”式的感悟而不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特征。
  3. 这种散漫性格助长了消极情绪的产生,他们不是城镇里的人,会运用思维,改善自然,他们只听从天时地利的控制,听天由命。

  4. 阿拉伯语中,歌唱者和“驼夫”是同义词。

关于阿拉伯诗歌

“诗歌的繁荣:顿悟式的思维特征”

诗歌是最主要的阿拉伯文字形式: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诗歌:七首悬诗:好的诗歌被悬挂在集市上相互竞赛,供人鉴赏。

  • 内容松散,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充满激动的热情,语言有力优美,但缺乏新颖的观念和启发思想的形象。

  • 主题是写实的,视野是有限的,观点是地方性的。

  • 字面之美与诗句之美压过了内容和逻辑之美

阿拉伯人酷爱修辞学,善用修辞学而忽略了文章内容。

沙漠文化影响下的享乐主义与乐观精神

  • 阿拉伯古诗中的逍遥是因为“终归空虚的坟茔”,是对人生最坏“不过终究如此”的一种释然和淡漠,他们习惯了苟且偷安,不力图改变自己的环境与生活现状,他们在消极的情绪下,趋向及时行乐的心理状态。
  • 在伊斯兰教出现以前,阿拉伯人有狂饮的习惯,他们嗜酒如命,豪饮无度。
  • 区分消极与积极的“半杯水”的例子,取决于人对外界的期望的多少,一个看重“本应该有”,一个看重自己还剩下的多少。

阿拉伯的现实主义

  1. 重视行动力
  2. 崇尚坚韧与忍耐
  3. 提倡节俭
  4. 空谈无益,实干兴邦。

七、阿拉伯文化拿来主义(求知、好学欲望)⚓︎


阿拉伯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其内化,向被征服民族学习。

拜占庭的典章制度 | 罗马法典 | 古代叙利亚的科学成果 | 波斯的文学艺术、印度的天文学数学 | 希腊文化:逻辑思维、新柏拉图主义 | 波斯文化:实用哲学 | 印度文化:格言、哲学与数学理论

伊斯兰:意为“顺从,和平、安定” 穆罕默德(570-632),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蒂彻,后与其结婚。婚后常常到希拉山洞里冥想。610年,接受大天使加百利的真主的启示,秘密传教。后亲自前往麦地那传教。 630年,清除麦加圣地里的“克尔白”神殿内的雕像,将“克尔白”定位伊斯兰教的中心。 伊斯兰教义的三个层次:信仰、义务、善行

伊斯兰文化的根本特征:政教合一,教俗一体 一、伊斯兰文化体系: 【1】六信: * 信真主、 * 信天使:由真主以光创造,不分男女,不婚不育,无私无欲,秉性纯洁善良,数量众多,分工不同,对真主安拉唯命是从 * 信经典:(麦加章和麦地那章),古兰经。 * 信使者:穆罕默德:“不是任何人的父亲,是真主的使者,先知的封印,是全知万物的。”他缔造了穆斯林政权“乌玛”,量身定做了一套伊斯兰制度 * 信前定:一切现象都出自真主的安排,人无法预知,只能听信自然 * 信后世:末日审判:不习惯追究犯罪者,因为“死时会被真主杀死” 【2】五大实践:念、礼、斋、课、朝 【3】“五功” 【4】五判决与伊斯兰伦理 “义务”“嘉许”“准许“”” 伊玛目、阿訇、毛拉、P143

根本原则:经典原则 次要原则:圣训原则 《古兰经》涵盖了刑事原则、民事原则,甚至外交原则!!

逊尼派六大圣训 什叶派四大圣训 万物非主,唯有安拉

公元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固有文化”开始以阿拉伯半岛为基点,以统一的阿拉伯语为载体,以伊斯兰教为核心,逐渐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辐射、扩散和传播。

波斯文化、基督教文化、希腊文化和犹太教文化、印度文化都聚集到了阿拉伯

1、主权在主的政治观——个人崇拜和互相奴役 2、代治思想的制度观 安拉的代治者是使者、先知和哈里发 3、舒拉制度的协商观

伊斯兰法学家会议,都遵循《古兰经》和圣训立法,立法权仅限于伊斯兰教法范围内 4、对外政策的“正义观”,输出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并视之为圣战!

伊斯兰经济体系中没有“利息”,认为利息是不劳而获,他们拒绝投机取巧与赌博。


  •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以前的追随者称为“迁士”,在麦地那的追随者是“辅士”

“不得为异教徒伤害信徒,不得帮助异教徒反对信徒。” 麦地那宪章:建立乌玛:穆斯林公社 伊斯兰教的敌人,必须放弃原来的宗教,要不就被处死:受穆罕默德直接下令。 在他们视野中只有两个世界:伊斯兰世界和战争世界,里面充满异教徒,异教徒“各自敌视,互相竞争”,而“把战争世界变成伊斯兰世界是他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穆罕默德作为安拉使者的身份远远凌驾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上,宗教义务甚至超过了氏族部落的义务,独尊安拉的共同信仰排斥传统氏族狭隘观念 古兰经第九章2、5、29和36节,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义颁降了启示,赋予穆斯林向敌人发动圣战的权利。——一场针对多神论者和其他偶像崇拜者的杀戮。

如果你怕某个部落不忠于盟约,你就应该公开的把他们的盟约投掷还给他们,安拉确是不喜欢欺诈者的。

631年朝觐期间,穆罕默德公开废除与非穆斯林签订的盟约,禁止非穆斯林进入麦加朝拜克尔白,同时阐述对多神崇拜者和犹太人、基督徒进行全面圣战的思想原则。

圣战的对象是所有不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和地区。 倭玛亚王朝完成了对西班牙的征服,直到732年在图尔被法军击败。这是穆斯林军事征服力量在西方达顶峰的标志

奥斯曼人继承了阿拉伯人尚武好战的性格,继续对西方进行军事入侵。

阿拉伯世界没有真正面对和适应西方国际体系,采取灵活和务实的外交政策,而且恢复穆斯林传统秩序始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萨珊王朝、撒马尔罕、花拉子模 在倭玛亚王朝时期,哈里发向西北东三个方向发动对外侵略作战,通过百年翻译运动,促进了教义的理论化、系统化

19世纪伊斯兰教濒临灭绝,伊斯兰思想家进行“伊斯兰复兴运动”,

1、文化保守主义态度 2、世俗主义、西方化 3、伊斯兰现代主义,学习西方,思想解放,提倡教育,重视改革,用冷静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外来文化。

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屈塔希亚协定》,使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世俗教育,不走宗教路线但保持宗教信仰。


  • 伯利恒:耶稣和大卫王的诞生地,以色列把守进出口,但是日常事务巴勒斯坦民政机构负责;
  • 希律:一位罗马皇帝:希律王的宴会:一副名画;
  • 撒马利亚人:地名;
  • 暗利王朝:犹太历史上的奴隶制王朝:
  • 希律党的主张:凯末尔主义:拥护西方崛起方式;
  • 作者意图:表达“拒绝西方者不可避免地导致落后”,这是拒绝主义带来的恶果;
  • 韦伯:卡里斯马权威
  • 僧伽罗:梵语,主要是斯里兰卡;明代称锡兰;狮子国:得女求狮?
  • 宗教至上代替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主义代替了世俗民族主义;
  • 亚洲普世主义:我觉得这个称呼不当:更像是亚洲对抗欧洲的主义
  • 伊斯兰宗教教育本来就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许多为了控制伊斯兰发展的国家强化伊斯兰教育反而强化了新生代的伊斯兰意识;
  • 马格里布:非洲北部一块区域:西撒哈拉 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利比亚、突尼斯、埃及那一块地区;
  • 侯赛因王朝: 在突尼斯;
  • 穆罕默德阿里:一位埃及伊斯兰政治家
  • 世俗的,原教旨的瓦哈比教派:复古主义的极端化,古兰经地位的绝对提高;
  • 伊斯兰模式:建立在伊斯兰教复兴基础上的民族和国家复兴:但是往往演变成对宗教的保守退化而不是改变;
  • 德国支持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但是土耳其支持伊斯兰化的波斯尼亚;
  • 文化政治同盟:大中华、大克罗地亚
  • 非斯:摩洛哥北部地区的非洲第一个伊斯兰教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 桑给巴尔:在坦桑尼亚外海的一个区域:马斯喀特?伊斯兰教为主流宗教;
  • 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1. 伊斯兰教:只认可妥拉,不认可别的犹太文献,认为是被篡改的。只有遇到先知穆罕默德出现,才能拉回正轨;
  2. 610AD Gabrial 给穆罕默德安拉的启示。
  3. 星月标志:十四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元素。
  4. 记载穆罕默德启示的记录:古兰经
  5. 1095年:普世天主的圣战:占领耶路撒冷,鼓励大家去朝圣:神殿骑士团:一种神职,保护朝圣者。与后来的骑士无关。
  6. 塞尔柱突厥人打破僵局
  7. 极端主义哲学:分离派认为:从肉体上消灭异端是他们的宗教责任。开创了穆斯林恐怖运动的先河,同时“哈瓦利吉派”坚决政治不妥协主张,导致矛盾总是以最暴力最难以接受的方法结束。
  8. 阿拔斯王朝:理论角度实现了阿拉伯人与改宗穆斯林之间的平等。助长了阿拉伯扩张与征服
  9. 苏菲教团修道场
  10. 穆尔太齐赖派:早期伊斯兰理性教派
  11. 伊斯兰自古主张政教合一,与基督教提早实现政教分离完全不同【见后】;伊斯兰历史上从没实现过政教分离,
  12. “沙里亚法”:主张恢复到穆罕默德三代以内的先哲们的举止状态中去,这种“圣谕”不仅规范内在精神,还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宗教信仰的地位被无限放大了。沙里亚法的本意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一整套道德、宗教、法律规定的总称,穆斯林形态。是一部教规。教规、经典、圣训、类比。
  13. 对待“不信仰者”、“原本信仰现在不信的叛教者”,“古兰经的敌人们”、“为真主而战”
  14. 从古到今,从穆罕默德的论述开始,对于“Jihad”评价逐渐变高,在瓦哈比教派中获得“真正伟大的功业”的评价;
  15. 1927年印度穆斯林学者毛杜迪:圣战是为了捍卫伊斯兰信仰而进行的自卫斗争;同时也强调:圣战的目标是推翻所有非伊斯兰的统治而建立伊斯兰统治;
  16. 库特卜《路标》,为激进穆斯林指明了方向:无限制全面战争,库特卜本人被绞死。
  17. 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地方所有人都是很愚昧未开化的状态,穆斯林要迁徙,要建立一个净土,要向这些矇昧的人开战。
  18. 为殉教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在一个人殉教的时候,他所有的罪恶都会被赦免,这也赋予了杀死无辜者的权利;
  19. 破坏了经文中描述的“不可滥杀无辜”,认为即使在实现圣战的过程中杀死了无辜者也不要紧,“如果那些人是有罪的,真主自会惩罚,如果无罪,他会和你们一样上天堂”。
  20. 萨拉菲派:原教旨主义恐怖组织:主张完全按照未经修改的古兰经处理问题:完全拒绝偶像崇拜,认为需要摧毁大佛、摧毁金字塔;极端保守主义:认为女性不应该获得更多权力,不与女性握手等;
  21. 萨拉菲同时认为《古兰经》是一种“真主言语”,而不是一种存在。
  22. 拉什迪事件:《撒旦诗篇》:亵渎神明
  23. “卡菲尔”:异教徒;“塔克菲尔”:叛教者;“乌利玛“:裁定一个人是不是它克菲尔的人,是一个宗教神职。
  24. 太米叶、罕百里、库特卜、毛杜迪
  25. Shula:伊斯兰政治协商制度
  26. “阿富汗阿拉伯人”
  27. 一套洗脑用的“反体制的”意识形态理论:

  • 伊斯兰:
  • 记载穆罕默德启示的记录:古兰经
  • 1095年:普世天主的圣战:占领耶路撒冷,鼓励大家去朝圣:神殿骑士团:一种神职,保护朝圣者。与后来的骑士无关。
  • 塞尔柱突厥人打破僵局
  • 伊斯兰教简史:(1)独特的地理位置;(2)独特的部族政治与宗族政治; (3)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徒
  • 伊斯兰两个原则:(1)尊崇领导人;(2)重视平等:【课税,五功六信,富有者应该缴纳更多税款,直接接济穷人,由中央集团强迫执行】
  • 法蒂玛:穆罕默德的寡妇妻子。
  • 迁移者与援助者: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穆罕默德的跟随者 + 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加入穆罕默德 的追随者。
  • 在麦地那,穆罕默德第一次从“传教者”成为了“政治家”,开始步入政治,参与决断,治理伊斯兰事务,同时掌握宗教与政治:阿拉伯半岛神权政治政体建立了。所以圣城一个是麦加,一个是麦地那。
  • 哈里发意思是:真主使者的追随者
  • 穆罕默德死后,四大哈里发时代,第一代巴克尔(穆罕默德岳父),第三代哈里发乌斯曼被刺杀,凶手逍遥法外未被抓获。此时,坐拥重兵的叙利亚总督【宗族势力和阿里不同,阿里是穆罕默德势力里的继承人,“长老政治”】,出兵反对阿里“没能捉拿凶手”;第四代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与穆阿维亚对抗,失败,媾和。
  • 家族政治导致阿拉伯世界过分依赖于信仰实现国家统一,实际上各个家族之间分歧巨大,哈里发不得不通过频繁发动战争,化解边远地区矛盾,同时给这些长老一些封地,但这个也同时导致部分氏族实力获得增强。
  • 此时阿里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分裂:“分离派”出现。认为穆阿维亚一行是“伪善者”,应当对这些人发动“圣战”,坚持“领导权归属应该看信仰,而不是权力政治”,同时对氏族政治提出挑战,质疑阿里作为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氏家族”成员是否能够一直成为伊斯兰统治者 -> 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两边都有得罪,但是现代伊斯兰思想都脱胎于此。
  • 661年 阿里被分离派刺杀。穆阿维亚自立为哈里发,四大哈里发时代结束。进入“倭玛亚王朝阶段”,穆阿维亚迁都大马士革【军事实力中心与统治中心】,此时阿里的后继者在前往麦地那任职的路上,被穆阿维亚派遣的军队刺杀。彻底激化矛盾
  • 什叶派:什叶的原名是党派,支持阿里作为伊斯兰的正统统治者。阿里和穆阿维亚冲突本质上是阿里和巴克尔的“世代冲突”,是拥戴谁的继任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