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记忆之场⚓︎

约 4512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

作者是法国人皮埃尔·诺拉。

什么是我的记忆之场?

  • 毫无疑问的2021年前三。引领了我对现代文化的思考。书的用词足够谨慎和发人深省。在这里浅浅地献上膝盖。一部可以带你完整回顾法国文化符号和史学思考的著作。期待更多相关书籍的翻译工作。

记忆之场

历史和记忆的二元对立。

国民精神、民族性与语言学表征。

集体记忆的颠覆和民族遗产的保存。

1986 布罗代尔 《法兰西的特性》

三大法国史学脉络

  1. 浪漫主义
  2. 实证主义
  3. 年鉴学派

什么是档案:记忆有意识、有组织的分泌物。

什么是==虚无主义:历史化记忆的恐怖主义。==

Quote

我正感知靴子上泥土的重量,或许也是家乡的重量。

  • 记忆之场王国:实在性、功能性、表征性。

    革命叙事诗、上层贵族的浪漫童话、先贤祠。

要做什么

  • 暂时停止遗忘,让时间停止:所有的记忆之场都处在幽暗之中。
  • 记忆要和场所绑定:场所帮助我们铭记。

让时间停滞就能让我们暂时停止遗忘吗?我们一直在遗忘什么?

  • 纯粹叙说的历史不等于记忆之场:唯有基于记忆本身的改造方可。

Quote

  • 记忆被推到历史的中心,这是文学辉煌的葬礼。
  • 记忆从来只有两种形态:历史的和文学的。

    人民的?金钱的?汗水的?生命的?


  • “纪念”这个词的作用:现在,纪念是否已经失效?是否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Why: 伟大的人、 艺术家、政治化:“纪念”早已丢失了民族精神。

  • “见证了革命之国长久以来的信仰的海市蜃楼破灭了”

  • “我们与革命彻底决裂了”
  • “正如坟墓是村庄的中心,死亡也是生命的中心。”

  • 民族性 | 民族记忆

  • “工业考古学家” | 谱系学 | 戴高乐和共产主义者

记忆的特性

  • 记忆盲点
  • 碎片记忆
  • 重构 / 建构记忆

公众的压力实验室

自由的曙光与专制的废墟。

“你会成年累月地后悔的,由于失去全部的自由”。

Question

  • 我们的遗产是什么?
  • 寻找场所,你需要雷达,而我们的雷达呢?
  • 什么是“记忆的自然结构”
  • 什么是政治情感?你的政治风向标是什么?
  • 在他们眼中,攻占巴士底狱到底是一种暴行,还是一种革命的正义?
  • 反教权叙事:天主教和世俗权力的对抗
  • 国庆日体现了某种革命的遗产。
  • 铁塔:理性、科学取代了专制主义、宗教狂热、蒙昧主义。
  • 环法自行车
  • 蓬巴杜艺术中心
  • 博物馆与先锋主义

  • 1801年教皇==庇护一世==与拿破仑的协议,法国政教分离的基础,确认了国君权力由人民赋予,而不是教会,进而保证宗教间的平等。

    一张咖啡桌可以成为他的悔罪亭。

Note

在法国,有民族的三位一体神:自由、平等、博爱。

环法自行车赛

“手工业者放荡的骑士风范”:自行车上的骑士,恰似马背上的骑士。

  • “一片关于土地的回忆”
  • “凝视这些环绕国家的奇迹”

一种对自行车、手工艺人、链条、辐条、轴承、简单机械的追忆缅怀。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徘徊的状态,一场贵族赛马式的游行。

自行车团队、营销队伍 -> 媒介的下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炒作;

  • 文化印记 (本土印记、文化圈的影响力)
  • 环法,环的是国土的自豪和骄傲感:一种国家气。
  • 自行车作为一种简单机械,成为运动员和制造业的荣耀;

“自行车的社会史诗”:一种符号,一种工业象征。同时,环法自行车本身的文化效应作为一种历史产物的文化内涵存在于其中。

广播、电视、新闻:媒介革命和图像革命:竞技体育的广泛参与。

  • 密史特拉风:南法、地中海地区吹的西风。

凡尔赛和香榭丽舍之间,与杜伊乐里花园相聚20公里,就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法国大革命。

埃菲尔铁塔

1900 年后,钢铁被混凝土怪兽打跑了。德国占领期间,铁塔的电梯一直被人为地破坏,反而成了某种抵抗的标志。一种现代工业的象征。

用一座凯旋的纪念碑歌颂科技和工业的胜利。

衰老荒废的钟楼啊,没有人聆听你的声音,你难道不曾看清,世界的中心已经转向我的主轴,我代表普世而精准的力量,肢体间流露的是人类的思想,额前环绕的是时代的灵光,你已经成为蒙昧的代言,而我则代表科学。

关于铁塔和“学院派”的争论:

  1. 有关科学;
  2. 有关美学和对城市美感的破坏;
  3. 工业的结晶、时代的浓缩;
  4. 对上帝和宗教的亵渎(from一些学院派)
  5. 民族自豪感:反击德国的不可一世。

它的作用是跟紧记忆。

即使身披铠甲,你依然全身透明。

“在植物园迷宫的丘顶采撷一片一望无际的大都会隐匿于青葱树冠中的零散碎片。”

奥赛博物馆

“人们会因为凝视华托的作品而生出鱼尾纹;”

“人们会因为传播高乃依和拉辛而患上静脉曲张。”

  • 世界上没有哪里比这里坦率、优雅;
  • 站在稀松土上的战神广场的哨兵。
  • “清点人在这场谵妄中的处境”
  • “它的螺母螺栓像一颗颗子弹,像骚乱中的火枪,随时会发射”
  • “她有2500个恋人,其中有些为她死去”

马赛曲 vs 莱茵军团战歌

鲁热 in 斯特拉斯堡。

  • 以自由歌颂新世界的价值观;
  • 战斗中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者的战歌;

“手既然已经套上了枷锁,难道我们要在奴役下低头?”

打倒君主制、结成内部战线、战胜反革命。

  • “这是祖国的圣歌,自由的圣歌”:人们跪倒而唱:“人民的圣歌!”

“这是一首蕴含革命内涵、有群众动员力的歌曲。

1848年革命性:马赛曲成为了革命运动的符号。“一种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存在”:自由啊,所有人在朝你致敬、膜拜。

谬塞:我曾占有你们的莱茵河,它曾在我们怀中,为它唱一支小曲,就能抹去那曾踩满你们献血的马匹上高傲的身影吗?

“历史总以漫画的方式断断续续地重复着。”

  • “在团结的表象背后,全体劳动人民在胜利的资产阶级圣歌中已经很难看到他们自己了”
  • “你们是丧失革命性的当下,一群研究法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的人!” (我们是不是在促进“记忆的转轨?”)

Note

法国人也感慨国内教育的缺环,也自豪于自己过去的辉煌,也会反思某些教育乱象,主张从记忆中追寻我们当下缺失的东西。

  • 某种集体记忆的重塑;某种个体思维的唤醒;
  • 某种革命情绪的复活,某种社会思潮的倒影。

大革命

  • 以大革命为目的,大革命为核心记忆,创造一种高规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1789年已经成为神话,共产主义沦为某种集体记忆,只能不断发声以突破自身的孤立。

什么是记忆之核

  • 方法何在?怎么对待这个“核?”
  • 记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体?(不同的叙述者、不同的立场)记忆的终极是什么?
  • 民族史、国家史、音乐史:人的历史。

“我国现代史的奠基行为”:盛赞民族的稳定性、持久性。

  • 胜利日阅兵的全国的年轻人:这些人处于记忆之场的中央。

殉道

对贞德的讨论是针对“道”的。政治上,你觉得什么是“道”,贞德就可以作为你的“道”的辩护士。

这个女孩的身上具备了一切可以被“神化”的因素:神启、死于火刑、斗争。

  • “国家的圣女”:天主教法国和共和主义法国的和解。(兰斯大教堂)
  • “朴素的爱国主义的神话”:19C开始的史料大发现、现实政治的需要。

记忆中混杂的意识形态博弈:分裂、争论和人物的工具化。

宗教战争使对贞德的记忆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被天主教联盟利用。

  • 奥尔良少女的角色:对奥尔良和鲁昂的影响;
  • 勃艮第人的背叛和诬告;

记忆的线索是什么

史料,还是史料背后的人?地理,心理还是历史呢?

我们在记忆中追寻的“她”究竟是什么呢?记忆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 记忆的同源性、异构性。这些记忆本质上都是==政治化的记忆==。

你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记忆?是谁的记忆呢?政教分离主义者?还是共和派,天主教保守信徒还是新教分子?以贞德为例,天主教和共和主义者都信奉贞德为楷模,

耶稣会、共济会,一方强调信仰、神启、一种封圣的信仰,一方强调人民、民族、祖国,“一种民族主义的神话”

  • “人权权威必定战胜神权权威!”
  • “警惕反教权主义者打贞德牌”

反犹太主义者奉血统论和正统论为圭臬,认为犹太人是魔鬼的一环。

  • “她和腐朽文明的辩护士无关,因为她属于永恒的青春和创造活力。”,在维希法国时期,人们同样呼唤一位贞德的出现。

“教会长女”、“革命和人权的圣殿”:表象体系,一种漫画似的历史,在漫画中寻找连续性。

两大传统

  • 天主教传统:殉道,也可以理解为宗教革命;
  • 唯物主义传统:革命。

这两者的混合方为法兰西的本质。

大革命的记忆

自由、平等、博爱 : 大革命的记忆、集体主义的记忆:

自发性 > 反思性; 一种责任而非权利、一种关系而非法规、一种调和而非契约、一种共性而非个性。

  • 三种弗吉尼亚帽,三种颜色:蓝白红。
  • 一种共和国的箴言,一种记忆之场。

在监狱的每面墙上都写上自由,在贵族剧院的包厢上写上平等,在贫民和移民聚居的城郊写上博爱。只不过人们更多在公开场合宣讲“博爱”。以爱调和自由与平等,调和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平等”和“自由”构成二元稳定。

“没有任何人创造了它,因为它是由我们所有人创造出来的”

勒鲁:大革命的斯芬克斯在他神秘的绶带上藏着我们父辈提出的问题。

在那没有国王、没有臣民的幸福之地,我们都是自由平等的手足。

在历史上,“博爱”曾经长期缺席于官方文献中,而是大多以“自由、平等、安全、财产”的方式展开政治宣言的中心。

1789年宪法,没有提及“博爱”,1791年雅各宾党回忆,只出现了一次,多数是“自由、平等、财产”三位一体,忽略了价值观的塑造,强调了公民权和资产阶级权益。

博爱的来源:基督教原则 + 大革命中无尽杀戮的苦难记忆。成为一种粘合剂。

我们刚刚完成的大革命是在君主制的废墟中完成的。

    • 回溯:在专制的地盘上,唯有人权永恒,唯有苦难本身是平等的。“如果正义不平等,那么苦难亦为正义”

    针对这三个词的回溯、重现和解构为记忆之场写好了谱。

    只有在法律层上确保受惩罚者和受害者的平等,才可保证人权。只有我们不再下意识地把施苦、行善和压迫当作正义,我们方可保证人权。


我们会不会以自由的名义破坏平等?以平等的名义破坏自由?(纳税、选举权)

平等,是否意味着财产和使用权的平等?还是说,苦难、幸福和才干的平等?

激进如巴贝夫,认为应该完全强制平等:把高于平均线的拉回来,把低于平均线的拉上去。

  • 自由和平等的二律背反:和谁平等?怎样平等?

网球场宣誓:议员被驱逐出议会后,共同宣誓团结在宪法周围。

  • 博爱从自由平等的个体处开始构建,是自由平等个体的联合,而它本身也会完善自由和平等。

有关第二种博爱:宗教意义上的博爱:早期基督教的博爱,希腊、罗马、斯巴达的“自由”

上帝馈赠说、内心赞同论。

拉姆雷特:政客,1794年亡,concorde一词的提出者;

雅各宾式的博爱:要么你我为兄弟,要么你我为仇敌。

自由、平等、博爱,或者死亡:一旦在人类的集体命运中标榜个人权利,不和与矛盾就随之而来。自由派是拒绝“粗暴的平等”的。

拿破仑的箴言:自由和秩序!

米什莱的论证

  • 个人的权利意识:在成为罪犯之前,应该先成为人;“为人民追讨的不是义务而是权利”

? 如何从自由、平等的个人理性过渡道博爱之境? ?如何在挥舞个人权利的大旗时依然挥舞博爱大旗?

在现代性中,集体性宣传如何与个人发展相协调? 1. 如果博爱仅仅停留在情感角度,那么不会有任何作用,或者只会在冲动的片刻有作用; 2. 如果博爱写入法律,成为条令,那么就不叫博爱了; 3. 如果博爱可以推广,那么它一定要自愿,而这必须回到情感层面。

法国人认为的终极方法:把博爱变为正义、平等不同的情感,使其自然产生。

共和国的箴言

这三个词语箴言已经刻在了共和体制和公众意识中了:写在了三角楣上,刻入了记忆之场里。

1848年,教会和大革命的坦诚相对:“新福音的感召” + “共和派的基督”,宗教以各种方式加入其中,以博爱为名义扩大影响力。

一段痉挛的历史:要自由树还是十字架?财产、资产阶级法权、劳动和秩序。


三个名词放置顺序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要先有自由?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爱国者信条?这是不是一种机械的历史记忆?

拉鲁斯的解释:

  • 消除博爱的宗教因素,以“团结”为内核。
  • 在人和社群的关系中考量“权利”,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称为人。一个人如果有了自由平等,那么他的问题就已经变为“如何组织责任?”

因为自由+平等的义务就是“保证自由和平等的时刻存在”

1793-1848-1871,三代人的反思、总结和修改,完善了这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理论短缺,成为了共和国的箴言,成为了一种法国的政治宣言。

“只有通过对这三个箴言的反复诵唱,这三句话才有机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生存下来。”


拉维斯《法国史》:历史在法国历史学界的地位;

找到记忆的筛子:筛孔多大?怎样筛去糟粕?

真正的历史学家是语言学家。

  • 阿尔贝·迪蒙:倘若我们在高唱国歌时不再新潮澎湃,倘若我们在观看升旗时不再心怀崇拜,我们将不知道自己是谁,来此世做什么,我们丧失了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这位自由主义的新教徒至死都有一颗国际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心。

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属于政治,而将来属于上帝。“大革命割断了过去和现在”

什么是我们的民族气质? “诗意的过去、渊博的学识、爱国的热情”

记忆的制度化

浪漫主义 -> 实证主义大熔炉的熔合。国家主体性建立在国家至上:国家意志。

  • 编纂学、目录学、档案学:民族和历史的溯源。

拿破仑的设想:把附属国和占领国的档案集中到巴黎。“让档案被政治收买”,“档案馆从国家的兵工厂变成了历史的实验室。

是档案让相关历史档案爆炸式增长。

鲜活的法兰西之魂啊,除了在我身上,我该去哪里寻找你呢?历史终结于法革,又开始于法革;

记忆的共和制化

  • 政治外壳套上了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概念;
  • 称霸欧陆,制霸海洋:中心集权制度;

明镜高悬,我们不断认识自己。

涂尔干的《社会学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