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玛戈王后|瓦卢瓦王朝到波旁王朝⚓︎

约 2680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

首先梳理剧情。这一段是在讲历史。但是最最开始需要梳理几个经常出现的名词、名字和特殊称呼。

胡格诺教

也就是新教,可以看作新教在法国的叫法。名称和属性上类似于在瑞士的加尔文的“新教”;同样可以联想英国后来信的国教,有一本书:《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说的也是这个新教。

新教在法国南部有大量信徒,而天主教则是在法国北部。

瓦卢瓦王朝
统治法国的王朝。此时的王族太后是凯瑟琳太后。他们忌惮波旁家族的势力,不敢明面上搞死新教徒亨利。
纳瓦拉
法国南部的一个国家(?),信奉新教的胡安娜公主嫁给了波旁家族的安托万,生下了后来的亨利四世,简称亨利。亨利四世就是玛戈王后的丈夫。
海军上将科利尼
希望掌握法国,扩大新教势力。和西班牙宣战,破坏了宗教平衡,引发天主教徒的不满;

区分一下阵营: - 新教阵营:亨利、海军上将科利尼、拉莫尔; - 天主教阵营:瓦卢瓦王族、吉斯家族、安茹公爵。

圣巴特罗缪之夜

1572年的法国国王是查理九世。太后凯瑟琳担心他和科利尼走得太近,不好控制。于是在纳瓦拉的亨利迎娶玛格丽特的婚礼上,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齐聚巴黎,凯瑟琳趁此机会暗杀了科利尼。

在凯瑟琳太后的授意下(有争议),国王查理九世发动行动,杀死巴黎城中的新教徒,也就是圣巴特洛缪之夜(1572年8月24日)。

在这一晚之前,所有胡格诺教徒的居所都被画上了白色的十字,作为屠杀的讯号。据说天主教徒把异教徒的尸体扔进塞纳河,尸臭难闻,导致巴黎人长期不食用其中的鱼。

当时在巴黎办婚礼的亨利在玛格丽特的庇护下被迫改信天主教,在巴特洛缪之夜捡回了一条命。

“为巴黎做一次弥撒是值得的。”

1572年之后的形势
大屠杀之后,为了限制亨利和玛格丽特,凯瑟琳太后囚禁了玛格丽特。亨利也不得不跑去纳瓦拉避难。本来意图用来毒死亨利的毒阴差阳错被查理九世触碰到,凯瑟琳太后无意中杀死了国王。而王族也借助吉斯公爵杀死了玛格丽特的情人拉莫尔。查理九世没有在临终一刻救下他。(这一部分是当时看电影《玛戈王后》的剧情摘要。与实际历史可能存在出入。但是不管怎么样阿佳妮在这个电影里面简直美到离谱!) - 在下毒事件之前,王族带着亨利一起打猎,本想借此机会杀死亨利,但是查理九世被野猪攻击,他的两个兄长亚历山大、佛朗索瓦都见死不救(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当国王),但是亨利救下了查理九世,导致查理九世记恨其兄弟,把他们发配到远方。
亨利三世
查理九世死后,他的弟弟亚历山大即位,是亨利三世,在囚禁了妹妹玛格丽特几年后,玛格丽逃回了纳瓦拉。
亨利四世:波旁王朝的开始

亨利三世死后,亨利四世即位,也标志了波旁王朝的开始。玛格丽特的“王后”就是此时由亨利四世封给她的。但是二人婚后并不和。自始至终,玛格丽特就是她的丈夫、瓦卢瓦王族、凯瑟琳太后的政治筹码而已。

1599年,亨利四世宣布和玛戈的婚约无效。1600年和==玛丽·德·美第奇==签订婚约。亨利四世后来也是遇刺身亡,他的儿子就是路易十三

玛格丽特晚年书写了回忆录,大仲马对这个回忆录艺术加工后,形成了《玛戈王后》

南特敕令: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确定天主教是法国国教,同时承认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宗教战争结束。


路易十三⚓︎

黎塞留
被路易十三重用的红衣主教,两人联合对抗太后美第奇。
马萨林
继任黎塞留的红衣主教。推行重商主义。
奥地利的安妮
路易十三的妻子。哈布斯堡家族人,不和。1638年诞下后来的路易十四。
玛丽·德·美第奇
母亲,路易十三幼年的时候摄政。多不和。
奥尔良公爵
玛丽·德·美第奇与之联合对抗路易十三。

权力的游戏最后的胜者:路易和黎塞留。

宫廷斗争:路易想要打击太后和王后的势力,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斗争,打击地方宗教和胡格诺教徒,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 1618~1648发动的三十年战争,是与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战斗,法国的对手是伊比利亚和德意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法国获胜。法国领土得到扩张。
  • 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1638年出生的路易十四即位。由其母亲安妮摄政。

一些活跃的贵族:孔代亲王 | 隆格威尔夫人


第一次投石党之乱(1648)⚓︎

  • 接替黎塞留的红衣主教马萨林的支持者”被暴民用扔石头的方式破坏窗户”,1648年携国王和太后仓皇出逃,丧失一部分战果,达成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9年调集孔代亲王的军队攻入巴黎。

第二次投石党之乱(1653结束)⚓︎

  • 大孔代与王室决裂。其妹妹隆格威尔夫人获取西班牙支持进攻法国,1651年马萨林去职,大孔代得以释放。
  • 马萨林利用贵族获胜后的内斗,操纵君权,随后获得==保王党蒂雷纳==的支持攻入巴黎,迎回太后和路易十四。1653年恢复了国王和红衣主教的权力,投石党运动结束。
  • 1659年《比利牛斯条约》,西班牙割让鲁西永和阿图瓦。孔代流亡西班牙。最终法国取得了胜利。

    主张以国家取代天主教作为积聚全国力量的方式。


路易十四⚓︎

1638~1715. 一生共在位72年。被称为“太阳王”。虽然直到1661年马萨林去世后才开始亲政。马萨林去世前遗嘱路易,要亲自执政、不设宰相。在位期间,路易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投石党乱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法荷战争
1678年,法国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神罗的战争。法国获胜。
大同盟战争
1688~1697,法国在欧陆军事扩张和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制。起初法国占优,但最终变成僵持,1697年签订《里斯维克和约》。虽然削弱了法国的霸权,但是保住了欧陆强国的地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1714年)是因为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绝嗣,王位空缺, 法国波旁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大战。实质上是为遏制法国吞并西班牙而再次独霸欧洲的局面。 法国支持腓力四世(路易十四的次孙)成为国王。
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的曾孙。
蒙特斯潘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
贵族家庭罗什舒阿尔家族。路易十四最著名的情妇。她与路易十四生了七个私生子女
西班牙公主玛利亚·特蕾莎
路易十四的王后。
枫丹白露敕令
1685年路易十四颁布的法令,宣布废除承认胡格诺教徒享有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 (1598年),拆毁胡格诺会堂,禁止其礼拜仪式,放逐胡格诺教徒,强迫胡格诺教徒信仰天主教。导致了相当程度的工商业者、军官、手工从业者逃离法国。
重建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的政治权利进一步集中。将贵族融入为宫廷的成员。接触了贵族的权力,侍奉王室。
重商主义、官僚主义
重用柯尔贝尔。
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
是5个法国学术院的统称,1795年成立,有3个都是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建立的(还有一个是黎塞留时期留下的)。1666年法兰西科学院建立、1648、1669、1671成立的绘画和雕塑学术院、音乐学术院、建筑学术院(后来合并为美术院)、1663年:法兰西文学院。

通过国家性的文化机构,把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纳入到国家控制中,避免在政治斗争中充当“小册子写手”。维持意识形态的统一。

1712年左右,路易十四的男性继承人接连死去,只有年幼的路易十五活到了最后。


路易十五⚓︎

“被喜爱者”,在位近60年。在位期间法国在与英国的竞争中失败,国力衰退。宫廷生活充满了法国特色。1774年死于天花。

1743年王位继承战争
待补充
1756~1763的七年战争
法国的巨大失败。丢失了美洲、印度的殖民地。《巴黎条约》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波兰公主玛丽
路易的妻子。
蓬巴杜侯爵夫人(Marquise de Pompadour)
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塑造了法国的建筑、艺术(“洛可可缪斯”、蓬巴杜玫瑰红、粉色作为一种男性的政治色),对文学家、百科全书派提供了赞助和庇护。据说,“我死后,不管洪水滔天”的原型就是她安慰路易十五的(Au reste, après nous, le Déluge)。
杜巴莉伯爵夫人(Comtesse du Barry)
路易十五最著名、也是最后一位首席王室情妇。1793年被革命法庭送上断头台。名言是“请再等等!” (Encore un moment!)后来成为存在主义“不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