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中亚史⚓︎
约 4067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14 分钟 总阅读量 次
原先内容是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历史书,但是主要很大程度上是我2022年以来若干中亚史、蒙元史的整理。
人物⚓︎
- 成吉思汗(铁木真,1162 ~ 1227)
- 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的小贵族。母亲诃额仑,是也速该作战时抢来的妇女。
“十三翼之战”:曾经好友札木合和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作战,成吉思汗惨败。最终成吉思汗在后来的战争中击败了札木合,被裹在皮革里用马匹踩死。
「四犬」: 哲别、速不台、者勒蔑、忽必来,为成吉思汗的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四杰」: 木华黎、赤老温、博儿术、博儿忽。
- 术赤(1181~1227)
- 长子。孛儿帖被掳走后生下的儿子。被质疑可能是私生子。封钦察汗国,其子拔都定都萨莱。
- 察合台(1183~1241)
- 次子。封地是原西辽领土,后来成为察合台汗国。曾经多次怀疑过长子术赤的身世,在被成吉思汗训斥后,诸子一致宣誓窝阔台一系为继承人(一个后世看来十分巨大、搞笑且滑稽的flag)。
- 窝阔台(1186~1241)
- 在准噶尔盆地获得封地,后来继承父亲成为大蒙古国皇帝。长子贵由。本想立孙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其死后,遗孀乃马真违背意愿,扶植儿子贵由。
- 拖雷(1191~1232)
- 约1193年出生的儿子,在阿尔泰山附近获得封地,成吉思汗死后不久有野心争夺汗位,但是最终依然是窝阔台即位。他的两个儿子蒙哥和忽必烈后来统治大蒙古国,另一个儿子旭烈兀则建立伊利汗国。
- 贵由(1206~1248)
- 窝阔台的儿子。和拔都一样都参加了第二次西征,颇有嫌隙。窝阔台死后成为大汗。在率军西进过程中病死(猜测是想要征讨拔都)。
- 拔都
- 术赤的嫡次子,继承了父亲的封地,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成吉思汗死后拥立窝阔台即位。和贵由有嫌隙,以至于窝阔台死后召开忽里台大会商定继承人时,故意不出席,导致大汗的人选定不下来。贵由死后,拥立托雷的长子蒙哥成为大汗。其子是别尔哥。
- 别尔哥
- 拔都的儿子,是第一位改宗伊斯兰教的汗。金帐汗国的伊斯兰化从此开始。其子忙哥帖木儿 与窝阔台系的海都、察合台系的八剌结成“塔剌斯会盟”。
- 蒙哥(1209~1259)
- 托雷长子。围绕其继承大汗的问题,导致了四大汗国第一次大规模对立。贵由的遗孀海迷失、窝阔台系的大多宗王反对蒙哥,但是术赤和托雷系普遍支持。最终蒙哥继位,并镇压了未遂的政变,海迷失和参与的察、窝两系宗王多被杀死或放逐。
蒙哥主要清算了察合台一系的宗王,以至于很难找到合适的男丁。而窝阔台系则主要被分化瓦解在了不同的区域,削弱了兀鲁思的凝聚力。
同样,为了报答术赤对自己的支持,其默许了术赤系在西方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为后续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 唆鲁禾帖尼
- 托雷的遗孀。原来是克烈部人。信仰景教,精明、充满智慧。
- 忽必烈(1215~1294)
- 蒙哥的弟弟,蒙哥暴死后,正在江淮地区征战的忽必烈返回北方和同为兄弟的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终成功。
- 阿里不哥
- 原先镇守哈拉和林。在和忽必烈争夺的时候试图扶植察合台系的阿鲁忽,后来被击败后逃到察合台汗处,最终众叛亲离,投降忽必烈。
这场内战还导致了术赤系和托雷系后人的分裂:别尔哥因忽必烈纵容旭烈兀扩张实力,产生嫌隙,两大汗国作战。
同样,内战也让原本衰落的窝阔台系有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 海都(1234~1301)
- 窝阔台第五子河失的儿子。蒙哥继位后保下性命,内战中支持阿里不哥。即使忽必烈获胜了依然拒绝承认忽必烈。在内战后和术赤系的别尔哥维持关系并抢夺察合台的土地。最终三方调停,海都从中获得了最大的权益。
塔剌斯会盟: 金帐汗国、察合台、窝阔台汗后人结成的会盟(坚持蒙古保守习俗的保守派),与忽必烈+阿八哈一系(被认为是接受儒家思想汉化的进步系)敌对。蒙古帝国彻底分裂的开始。
- 阿八哈
- 旭烈兀的儿子。继承了伊儿汗国的汗位。和忽必烈结盟。
- 关于蒙古的作战
-
蒙古人的战术运用得最精彩的时候,是在对河中和匈牙利发起的战争中。这些战争都具有大规模围猎的性质,在以系统的屠杀结束对“猎物”的追逐之前,蒙古人设计了使“猎物” 疲累、恐惧、耗尽精力和包围他们的方法。
战争之所以会持续那么长时间,首先是因为蒙古骑兵虽然灵活,在劫掠农村和不设防的城镇时表现优秀,但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原的城防技术一无所知。其次,他们在中原地区作战也像在草原上一样,每次抢了战利品就跑,过段时间又杀回来,反反复复,反而给金人留下了重新夺回城镇和在废墟上重建、修整工事的时间。
- 玉龙杰赤
-
花剌子模的都城。1221年4月被蒙古人攻陷。
由于围困玉龙杰赤花费了太长时间,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成吉思汗的两个儿子术赤和察合台都不能调动,到了攻城的最后阶段,甚至还要请他们的兄弟窝阔台增援。蒙古人引城下的阿姆河水灌入城里,才最终完成了破城行为。
- 耶律楚材
-
据他的传记记载,在被蒙古人劫掠和焚烧过的城镇里,耶律楚材急切去做的一件事是收集残存的书籍,其次是寻找药品,目的是防治因大屠杀带来的流行病。虽然耶律楚材对蒙古政权和成吉思汗家族非常忠诚,但面对那些被指责为有罪的城市或地区时,他常常掩饰不住自己的同情,乞求蒙古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给予宽待。
雷慕沙写道:“耶律楚材具有鞑靼人血统和汉文化修养,自然成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调停人。”他不可能恳求蒙古人采取仁慈的政策,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听他的,于是只好竭力向他们证明仁政才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同时吸纳大量汉人进入蒙古的行政机构。他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但不可以在马上治。”
屠杀⚓︎
我愿意专门用一章来描述这种行为。
- 1221年
-
在呼罗珊的梅尔夫平原上,拖雷高坐金椅,亲眼看着手下屠城。男人、女人、小孩被分开,像牧群一样地被分到各个军营里,然后被砍头。“只有400名工匠免于一死”。
4月10日,被攻占的尼沙普尔城彻底成了废墟,全城百姓被屠,主持这次大屠杀的正是脱合察的遗孀。为了防止有人诈死,所有的尸体都被砍了头,首级按照男、女、小孩分别被堆成金字塔形。
... 甚至连猫、狗都被宰杀。”蒙古征服者拆毁了位于图斯附近的哈伦·拉希德的陵墓。哈伦·拉希德和桑贾尔的陵寝,以及所有能让灿烂的阿拉伯—波斯文明引以为荣的建筑全都被摧毁了。接着,拖雷又攻占了赫拉特(Herat)。拖雷杀光了所有的守城士兵,放过了百姓,这也是他征战以来唯一一次赦免百姓。
在阿富汗的范延城(今阿富汗巴米扬)。在这次行动中,察合台的儿子,年轻的木阿秃干,也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孙子被杀死。成吉思汗亲自把这个噩耗告诉了察合台,还根据札撒的要求禁止他悼念自己的儿子,以大屠杀的方式祭奠了死者。范延城被攻陷后,成吉思汗下令,不准劫掠,城里的一切一概毁灭。“凡是活物都被杀光了”,范延城因此被称为“被诅咒的城市”。
- 122x
-
在河中和东伊朗,蒙古人似乎更多地利用了当地居民。为了占领某座城市,他们常常将城市周边地区的男性居民集中到一起,给自己当盾牌。一到攻城的时候,蒙古人就把这些人赶到护城河或城墙边,利用他们的尸体填满护城河,迫使他们反复攻击,消耗守城军的战斗力。
成吉思汗==利用从不花剌抓来的俘虏攻打撒马尔罕==,接着又驱使从撒马尔罕抓来的俘虏攻打玉龙杰赤。
这些蒙古征服者利用农民收割完庄稼之后,就把他们杀死,正像他们在继续侵略其他城市之前先杀死那些被他们污辱过的当地妇女一样。
但是别忘了,成吉思汗的残酷并不是因为他生性残暴,而是由他所处的严酷环境造成的,在他周围的全是突厥—蒙古人中最粗野的士兵。
- 1258
-
巴格达(八哈塔),2月10日,哈里发本人向旭烈兀投降,旭烈兀要求他命令全城百姓放下武器,走出八哈塔城。然而,“城里的居民们放下武器,纷纷涌出城向蒙古人投降,却被蒙古人当场杀害”。
而对哈里发本人,蒙古人虽然处死了他,但似乎为了表示对他身份的尊重,没有让他流血,而是==把他装进口袋里让马踩死了==(2月20日)。征服者对八哈塔城的洗劫持续了整整17天,有人推测死难者高达9万人。
- 1260
- 1月18日,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与海屯率领的亚美尼亚军队,以及博希蒙德六世所率领的法兰克援军,开始围攻原阿尤布王朝的王公图兰沙阿(Turan-shah)驻守的阿勒颇城。城堡的守军一直坚持到了2月25日。他们按照成吉思汗一系的处理方式,对这座被占领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系统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六天,直到1月30日,旭烈兀才下令结束屠城。亚美尼亚的海屯国王放火烧了大清真寺.
- 1262
- 阿里不哥对富饶美丽的伊犁河流域施加了暴行,他蹂躏村庄,对所有追随他的政敌的人展开了大屠杀,导致当地爆发了饥荒,他的倒行逆施引起手下一些将领的不满,他们率部离开。
- 1303
- 察合台一系的宗王图盖率领十二万蒙古大军再次入侵德里,并驻扎在德里城下,对它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封锁,在对德里附近的地区进行了大扫荡之后,就退回到了阿富汗地区。1304年,他们又卷土重来。四万蒙古骑兵蹂躏了拉合尔以北的旁遮普之后,进逼德里以东的阿姆罗赫,但最终在阿姆罗赫被苏丹阿拉丁(‘Ala ad-Din)的副将图格鲁克(Tughlugh)击溃。为了替惨死于大象脚下九千被俘的蒙古士兵们报仇,察合台宗王怯伯(后来继任为可汗)洗劫了木尔坦地区,但返回途中经过印度河畔时遭到图格鲁克的袭击。图格鲁克大肆屠杀蒙古军人(1305年—1306年),并再次将被俘的蒙古士兵带回德里任由大象踩死。
- 1379
- 玉龙杰赤,事实上,帖木儿 ... 彻底而认真地屠杀了所有的敌人,帖木儿走过之处砍下的人头,足以垒成一座塔,目的是要其他的人以此为戒。
- 1383
-
由于撒卜兹瓦儿反叛,帖木儿从撒马尔罕重返波斯,对这座城市进行了骇人听闻的惩罚。他“让近两千名俘虏一个压在另一个身上,层层叠起来,再用泥和砖把他们活活地砌成塔”。
发生叛乱的锡斯坦,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我们士兵的尸体堆成了一座山,他们的头被垒成了几座塔。”
- 1384
- 帖木儿攻占了瓦利的首府阿斯泰拉巴德(波斯),屠杀了全城百姓,“连吃奶的婴儿也没能幸免”。
- 1387
- 伊斯法罕,市民暴动,杀死了帖木儿派去的收税官和他们能够抓到的所有河中士兵。帖木儿暴怒,下令全城大屠杀,每一支部队都必须为总的目标人数提供固定数量的人头。为帖木儿的行为加以辩解的官方著作《帖木儿武功记》里说,砍掉的人头有七万,“这些人头堆在伊斯法罕的城墙外,后来在城里各处建起了人头塔”。
而残忍的帖木儿,又给大屠杀增加了宗教杀戮的色彩,他杀人是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帖木儿身上综合了蒙古人的野蛮与穆斯林的狂热,这可能是史无前例的,他的屠杀象征着以责任和神圣使命为代表的抽象意识形态所引起的屠杀,这是一种比原始屠杀更为高级的形式。
- 1401
-
巴格达,7月10日,八哈塔仍然被帖木儿攻陷,他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七年前,帖木儿曾给予过八哈塔些许仁慈的对待,然而现在,他下令在全城展开大屠杀。谢里夫丁在《帖木儿武功记》里写道,每个士兵都被要求砍掉一颗人头,伊本·阿拉布沙说是两颗。在这场大屠杀中,全城的居民都被杀掉了,有幸得到赦免的只是一些文人,他们甚至还得到了荣誉之袍,因为帖木儿在文学上有一定修养。
大屠杀相伴随的还有毁城,城里所有的建筑,除了清真寺之外,全都被拆毁了。据伊本·阿拉布沙估计屠杀的死者数量达到了9万。7月的伊拉克天气炎热,在烈日之下,堆积起来的尸体很快腐烂,引起了流行病,迫使这位胜利者急忙撤走。
集体处决
集体处决制是游牧民用来对付那些没有及时投降的定居民族的一种武器,尤其用来对付那些投降之后又反叛的人
1920年,希瓦汗国的最后一位成吉思汗家族的可汗赛义德·阿布都剌汗(Sayyid ‘Abd-Allah-khan
)被苏维埃政权废黜。
- 周达观
- 1296年,继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铁穆耳派使团到柬埔寨访问。其中有一位使者叫作周达观,他把这次旅行写成游记,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