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战国歧途⚓︎

约 525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2 分钟

by 刘勃

一种用诙谐但是严肃的讲述历史的方式。政治大于历史,但是历史比政治更容易传播。


  • 把事后的结果当作事前的预言放进某个智者的嘴巴里,是早期历史学者最爱的工作之一。

  • 这大概也是大乱时代小国的宿命:政治上被毁灭之后,总还要在道德上被毁灭一次。

  • 传统的反叛者往往成了传统的捍卫者。

  • 身为政治人物,就是要“愚愚民以荣观”,利用民众天生的猥琐行为来操纵他们。

  • “积聚”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足够的财富储备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灾荒),才能够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远征),才能养各种闲人让他们钻墙打洞干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社会发展有了各种可能。这个模式一旦出现,就很难消失,因为他有很大概率让你在国家斗争中取得优势。

  • 蛮族的武力,很大程度来自于高昂的斗志,一旦获得财富,斗志就可能烟消云散,所以保持武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拒绝财富;可是,如果不能用来兑换财富,武力再高有什么用呢?所以,很多人最后还是用脚投票,投奔到他嘲笑了半天的礼乐法度的怀抱里。

  • 简单说,春秋与战国,有隐性的丛林社会和赤裸裸的丛林社会的区别。同样是大国吃小国的血肉,春秋相对比较文雅,算得上钟鸣鼎食;战国则几乎茹毛饮血。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说这不过是春秋时代多一些贵族的虚伪罢了,但是吃人者要花精力和心思保持吃相不难看,对弱小者来说,也就多一点逃生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文明”,常常也不过就在于留不留这一点余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