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16:新北京人⚓︎
约 1954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北京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无边,贵族与乞丐,艺术家和浪荡子,似乎可以容纳一切。
-
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绝望,这都快成了一个拒绝英雄的时代,只有戏子与小丑在运气的舞台上表演着拙劣滑稽的把戏。一些有权势的人,前一刻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后一秒就穿上囚衣成为千夫指。
-
各大选秀节目也疯狂至极、娱乐至死,两亿多一线工人的所思所想难道就由他们代言?那些外表光鲜的欲望,所谓梦想实现就能立刻改变人生的事迹,只会助长错位的思想,让贫穷的更加贫穷,富裕的更肆无忌惮,导演一出出听来让人震惊的人间悲剧。
-
“抱歉,也许太阳记错了落山的地点,两颗心没有同时打开……”
-
先说小女孩的名字,大致可以分两类:一为诗歌型;二为信仰型。诗歌型的女孩名字有鹋娅、筱萱、冬荷、梦瑶、乐文、青青、雨竹、千枝、璟萱。鹋娅、筱萱让人马上能想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冬荷的名字显然来自小学课本里刘长卿的冬景。梦瑶让人想到乐天居士的《长恨歌》,想到唐玄宗与杨贵妃凄婉的爱情故事。乐文的爸爸肯定熟读论语,而千枝的爸爸大概能背出“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青青、雨竹、璟萱这些名字听起来都是一首首恬静的田园诗。而下面这些女孩的名字被我归为信仰型:善雅、季诺、净照、梦慈。
底层是被代表的。为什么沉默呢?王小波的话说明了一切。他引用福柯的话:话语即权力,并且辩证地提出了,权力即话语。放眼现实,我们的媒体资源是被谁掌握的?各大会议上的代表们,有几个是真正的人民?
她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习惯了靠苦力谋生。
-
高个子,黑发从肩膀两侧滑下去,唇齿间吐露摄影和艺术史。我们是同乡,一经探究,发现是小学同校。不过她戴着美瞳,反对“不自然”化妆主义的立场,更让我印象深刻。说起话来,她的结尾一字总是向上轻扬,把整句话变得飘忽不定。她营造出了自己的风格,
-
赵姑娘最终还是在咖啡馆找到了依靠。她不顾价格,选择符合审美需求的挑剔,算是迎来了收获的一天。她认识了年轻的老板,懂得设计和艺术的杰出青年,咖啡馆不过是其体现美学修养的副业。一个懂艺术的人,能让物质变得高雅。赵姑娘坦然地接受他红酒和音乐会的邀请。
-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
北京腔、大院文化与华语影视的渊源
-
而且都抓住了北京城稍纵即逝的某些地域特点:通往香山的林荫路、冬日北海的冰面、银锭桥旁边的小吃和四合小院的温馨。但在这些符号化的景致背后,那些属于当代北京人的“精气神儿”,却从两位上海导演黄蜀芹和吴贻弓的导筒下悄悄流失了。
-
被革命激发出的理想主义情绪,又让他们和老北京含蓄谦逊质朴的文化习惯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干部子弟和南北城的市民阶层出现了尖锐的对立、冲突、矛盾。1968年传奇的北京流氓“小混蛋”周长利之死便是这一冲突的标志。
-
八十年代刘心武、陈建功、刘恒和王朔等北京籍作家声名鹊起
-
它既吸收了市民阶层犀利而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思路,又兼容了文化阶层的精致趣味,同时一扫前者的庸俗粗鄙和后者的曲高和寡。
-
演变成指向性明显带着浅文本表达意识的“半精英半市民”文化。
-
它使很多影视从业者意识到,在商业化制作逐渐成为产业的九十年代初,发掘带着地域性文化元素的作品,尤其是以方言主打的作品,是有可能在市场上取得良好反响的。在《我爱我家》之后,英氏兄弟又接连制作了以陕西、上海和东北方言为主打的室内情景剧,把对地域性的强调作为制作的主要方向。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正面表现大院子弟形象的电影,并且第一次在宣传发行上套用了港台电影“贺岁片”的概念,影片大获成功。
- 指导群众推翻压迫者的革命寓言。他在影片中指点江山、藐视群氓、舍我其谁、替天行道的高傲姿态,再一次召回了那个似曾相识的充满优越感和叛逆意识的北京大院子弟的灵魂,而这样的人物和他们的言行气概在中国的银幕上消失已久。
说那些房屋是空的可能并不正确,那应该是幽灵,至少是记忆幽灵的栖居之所。
-
来自意识形态;这是一座意识形态之城。
-
既然北京来自中国人的大脑,来自意识形态,既然北京不是一座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那么它就是一座人工之城,就像使用人工语言的和合本《圣经》,就像绢花、绢人、象牙球、白玉苦瓜、磨漆屏风、掐丝珐琅耳挖勺。
-
他感觉自己在别人眼中仿若一种稀有动物,或是一个奇特的外来物种。偶然地被发派到了这个世界上来,与周遭的人之间没有一丝共同之处。
没有做过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没有浪费别人没有浪费的生命。
- 我零星翻过几本哲学史,至多能被叔本华与尼采吸引,因为他们都是出色的作家,充满了警句。但类似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样的人物,我压根儿搞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瓦解力”;觉得它的批判力、瓦解力非常震撼:迦太基曾经那么繁荣和强大,现在谁还在谈迦太基
-
一般来说是使语言贫困。但有时候我也发表情,我觉得表情方便不说,有时候比你说任何话都更正确,更是你要回的那个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它扩展了表达和传达的手段。
-
阅读是两千多年来核心的人类精神方式。一开始是精英才能阅读,能阅读的人就考状元、考进士,然后就去当县长。后来大家都能阅读了,就读报纸,开始竞选。阅读报纸的特点有好多,其中一个特点是,我这没读懂,可以停一下。
-
“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爱比死更冷》,是邱哥每次看都会哭的电影。他每当看见女主奔向堤岸跳入大海的那一刻,就会止不住掉泪。他知道这世上绝美的事物,包括爱情,终究难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