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约 2217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总阅读量

感谢Gemini 2.5 Pro 对本文内容的整理。你可以在笑笑常用的Prompt中找到我用的提示词。

Gemini 的评价:清晰、理智而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犬儒。

毛姆的随笔集。

毛姆毒舌、刻薄,但内心又极具情怀,待人待事,都怀着厌恶与热爱的双重情感。这是十分少见的作家性格。

Ⅰ 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阅读的核心:作为享受与避难所⚓︎

==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享受的。==当然,为了应对考试或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这类阅读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

如果你不享受着去阅读的话,它们只会对你毫无益处。没有人必须要去读些诗歌、小说,以及那些被列为“纯文学”的书籍,必须带着愉悦去阅读才行。但谁又能保证能带给一个人愉悦的书籍就一定能让另一个人愉悦呢?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

  • 阅读策略
    • 个人偏好:最好是按照你个人的喜好来阅读这些书,甚至不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 跳跃式阅读:很少有小说能让人一直带着兴趣从头读到尾。尽管跳跃式阅读可能是个不好的习惯,却是读者不得不学会的一项技能。

对小说的观察⚓︎

  • 艺术的目的:艺术的目的便是愉悦。关于这一点,诗人、画家以及哲学家都是同意的。
  • 关于性:关于性交,切斯特菲尔德爵士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欢娱是短暂的;情景是好笑的;代价是高昂的。
  • 为钱写作:作家为了钱写作,便不是为了自我。”这种愚蠢的言论仅仅说明他对文学史的无知。狄更斯与巴尔扎克也不把为钱财写作当作耻辱。
  • 畅销的秘诀:一本书因为满足了多数人浪漫和冒险的愿望而得到畅销。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想要摆脱孤独与单调的生活唯一的方式便是沉溺于幻想中。

Ⅱ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作家的世界:虚构与现实的边界

简·奥斯汀:她具有一种真正的幽默感,它的基础是细致的观察和一种坦率的心态。正如司各特所言,奥斯汀小姐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人们的内心情感和错综复杂的细琐事务。我反倒认为,一般读者喜欢看到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作为结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抱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心中有一种本能的、深切的感觉,认为男人和女人通过婚姻完成了一项生物学上的职责。

艾米莉·勃朗特:有人怀疑,这样一本书是不可能由一个牧师的女儿写出来的,因为她过的生活如隐士般单调,认识的人很少,可以说对世界一无所知。在我看来,这是无稽之谈。他们不愿意相信作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力而凭空创造出人物。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居住着不止一个人,这些人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将用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便是小说家的独特能力。

司汤达:他把自己的好记性、勇气、羞怯、自卑、野心、敏感、心计、多疑、虚荣、易被冒犯等性格特点,以及肆行无忌和不知感恩的行为特征,通通给了于连。我想,从来没有哪个作家会像司汤达这样,把自己的全部性格赋予笔下人物的同时,又描绘出这样一幅可鄙、可恶、可憎的人物肖像。

福楼拜:他极端褊狭,他是个浪漫主义者,却害怕成为浪漫主义者,他挫败而愤懑,只因他缺乏自己理想中的性爱能力,就干脆地投入到包法利夫人的肮脏故事中,破罐破摔。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是激情、欲望、淫荡和邪恶的集中表现,他们既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不是作家精雕细琢地以求比实际的人物更有意义的典型,而是作家痛苦而扭曲的病态心理的自然流露。

莫泊桑:当时法国人的头脑中普遍有一种想法:一个男人遇见一个40岁以下的女人,若是不和她上床,就好像没有尽到一个男人应尽的义务。这种惹人讨厌的想法也一直在莫泊桑头脑里挥之不去。

契诃夫:坚信,如果契诃夫能想出故事,肯定也是能写出情节新奇动人的小说的。但这样一来,就不符合他的个性了。“与小说无关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毫不留情地抛弃。如果小说的第一章讲到墙上挂了一支枪,那么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


Ⅲ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哲学的探索⚓︎

我发现读哲学很有趣。

书中讲到,人是一台机器,且受到机械法则的控制,一旦机器停下来,人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伦理与信念
如果我仅仅是被生存竞争推动的机械力量的玩物,人们反复教导给我的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

我把自己的信念也编成了一句用以自勉的格言:“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是别让警察盯上。”

哲学家的局限
常常在想,哲学家获得学位,继而向年轻人传授知识前,最好先去搞搞社会服务,在某个大城市的贫民区里生活一年,或者通过体力劳动来维持温饱。

宗教的根源⚓︎

  • 人们信仰的各种宗教不过是在一片密林中开辟出来的一条条死路,永远无法通往那神奇、奥秘的中心。
  • 人们始终有孤独感和畏惧感,始终希望自己能和宇宙万物保持和谐,这些相比于自然崇拜、巫术崇拜、祖先崇拜,或者道德,更像是宗教的根源。
  • 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我得出的实用性结论是:你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

原罪与苦难

伊凡(·卡拉马佐夫)认为,无论是对于人类的才智而言,还是对于上帝的仁慈而言,原罪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比如年幼的孩子在无甚罪孽的情况下蒙受的苦难。

为了有罪者的罪孽,要求无辜者一起蒙受苦难毫无道理,无辜者的蒙难若不能说明上帝的不公正,那只能说明上帝是不存在的。

这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人们相信的真谛。在完成“赞成和反对的论点”这一章节后,他随后又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但他极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失败的反驳,文章写得冗长而乏味,论点也很难令人信服。

生命的美⚓︎

  • 生活的讽刺便是,我们人人追求的完美还是无法达到为好。
  • 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做出区别。艺术本就是艺术。艺术是活的。重要的是这座雕像此时此刻会给我们以美的战栗,这种美的战栗会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雷昂修士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说的做法不难,人性虽有弱点,但不会在其面前畏缩。我将以雷昂修士的话来给本书做个收尾,他说,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