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约 1390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碎碎念⚓︎

禅和摩托车维修艺术。第一次听到书名就被深深吸引。当时我还是个高中生,一天到晚沉浸在江苏卷的“腐儒气”中不可自拔,没空看这种书。上了大学满足一下自己的年少的愿望,买了一本实体书回来看看。

算是一种哲学小散文,通过一次摩托车旅行,借助两个人的交流对话实现哲学的探讨。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但是后来想了一下,作者的思路来源可能是借鉴了古希腊哲学家与弟子交流辩论的方式,嫁接到现代社会中来,从而完成了本书写作。另一方面哲学思辩的内容很多出发点都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套。读的时候感觉作者是一个很容易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轻易地流露出来的人,虽然是对话,但是对话中毫不吝啬自己的思考结果,往往是聊着聊着就开始正经的哲学小论文写作/哲学驳论文写作,毫不顾忌想法的喷涌,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对哲学交流有很浓厚兴趣的人,你应该会拥有比我更加沉浸和有满足感的阅读体验。

问题

  1. 如何对待经验。
  2. 什么是“良质Good”。
  3. 如何对待教育制度。
  4. 如何看待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科学死了吗?艺术该如何发展?
  5. 什么是“卓越”。

摘记⚓︎

  • 单靠给他们打上一个群体的标签,并不能就此把一群独立的个体变为群体
  • 现代人也有属于他们的鬼神。

    斐德洛

    希腊文中“狼”的意思。

  • 因果逻辑是思想上的产物,我认为精神疾病先于人的思想。

    肖陶扩

  • 创造性地使用这把刀子,作为解决古典和浪漫冲突的依据。
  • 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

    作者实际上夸大了“古典”中的理性成分,现代革命后的新古典和新科学实际上是利用理性实现了“古典”认知中缺漏的部分。

  • 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准确地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 站在一旁诅咒,而提不出其他的解决方法。
  • 思想上的高山地区、精神上的高山地区。

    休谟:如果一个人能立足于经验,通过最严格的归纳和演绎去探寻世界的真正本源,就能得到某种结论。

  • 如果你走到尽头,很可能就会掉进深渊里变成疯子。

良质

  •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东西
  • 无法被具体描述和感知
  • 对“良质”的价值的追求
  • 为什么人们无法对“Good”形成一种一致的意见呢?
  • “Good”:一切的源头和本质。
  • 不愿意承担追求真理的责任,反而会不断咒骂。
  • 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周,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 哲学上的神秘主义认为真理是无法定义的,只能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了解, 这种思想从人类历史早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 你在看到一棵树后,才会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一棵树。
  • 现实总是存在于你看到的那一刹那,而且是在你形成关于他的认知之前

    不一定吧。这只能表现“所见之物”对于你对“现实”理解的重要且基础性作用。 按照这种解释,现实只是,并且只能是一个个片段,只能通过你的“看见”来捕获。

  • 几何公理的本质是什么?
  • 真正的知识火车不是静止的状态,因此也不能叫停和分解,他总是要去某个地方,而他的铁轨就是良质。
  • 过去不能回忆过去,未来不能激发未来(为什么?)

  • 目前我们的科学陷入了盲目搜集资料的非理性扩张阶段。因为我们对科学的创新没有理性的认知,到处充斥着流行艺术(非常贫瘠的艺术)

    不敢苟同~科学就这么不堪吗...

  • 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早就该开始了。

    一直没有停止吧。

  • 培养内心的平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
  • 进取心:什么是进取心?
  • 因为无法意识到“良质”,丧失了做人做事的热忱。
  • 良质会过滤出我们需要了解的资讯。

  • “无”不代表一无所有,“无”是说没有等级,不是“1”,也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非”。

  • 宗教不是由人发明的,但是人是由宗教发明的。
  • 神话就建立在“比拟”之上,比拟又建立在其他的比拟之上,层层叠叠,塞满了意识列车的车厢。神话就是一整车人类的集体意识。

  • 一个人如果不是柏拉图的信徒,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徒。

  • 他所谓的良质和柏拉图所谓的“善”非常相似。
  • 古希腊的“1”和印度哲学的“1”的概念是不同的,所以一个“1”恰恰就展现了一种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