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
约 748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2 分钟
作者是 E·M 福斯特。以贵族小姐在印度的遭遇(以为自己出游时在石窟中被随从的印度奴仆侵犯,实则是冤枉他人)的故事,反映英帝国与殖民地(印度)之间在观点和社会统治上的巨大割裂。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东西方文化的剧烈摩擦。
注:女主名叫 “Quested”,嗯!很有意思。既是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是西方对东方的误解。
一个意向:石窟。三个环境(对应三个章节):清真寺、石窟、神庙。
-
印度——支离破碎成上百份的印度——在冷漠的月光下私语切切;但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印度却又似乎浑然一体,重新成为他们自己的印度;而且通过倾听那逝者如斯的哀伤挽歌,他们又重新获得那已然逝去的伟大荣光,他们感觉又恢复了青春,因为诗人提醒他们霁月难逢、青春易逝。
-
(殖民时期印度的)街道都是以征服印度的诸位将军的名字命名的,横平竖直、垂直交叉,活脱脱象征着大不列颠罩在印度大地上的网罗。
呜呼,我离开人世已历千载 / 玫瑰依然盛开春天仍旧美丽 / 而那些深知我内心的人们啊 / 仍旧会来拜谒我埋骨的墓地。
十六世纪比德尔地方阿里·巴里德王的陵墓。
昌德布拉尔俱乐部:欧洲人的俱乐部就是其精神上的大本营,英国权力的真正所在地,当地官员和百万富翁们徒然渴慕的极乐天堂。——乔治·奥威尔。
她对于她们这次新生活的枯燥乏味深感失望。她们先是横渡地中海,然后又穿越了埃及的沙漠才终于来到了孟买港,这一路的行程多么富有浪漫色彩,可到头来她们看到的却只不过是一幢幢格子状的带凉台的平房。
这是这些受过教育的本地人的最新花招。他们过去习惯于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不过年轻的一代却信奉要表现出独立不羁的男子汉气概。他们认为这样反而更能博得那些巡回下院议员的好感。
英国人对待殖民地系统中的当地人的看法。
少校从来就没意识到,印度的受教育阶层也会经常相互走动,而且正在努力编织一张全新的社会关系网,尽管其过程可说是历尽了艰辛
“神秘不过是混乱的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这其中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阿齐兹跟我都很清楚,印度就是乱糟糟的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