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最小费用流:建模,拓展⚓︎

约 3627 个字 38 行代码 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

最小费用流问题(Minimal Cost Flow Problem)在网络最优化问题中占有核心地位。可以表述如下:

给定图 \(G(V,E)\),对每个节点 \(v_i\) 均给定实数 \(b_i\), 如果 \(b_i > 0\),那么称 \(b_i\) 为发点,可以供给资源,\(b_i\) 的值为该点的供给量。如果 \(b_i < 0\),那么称 \(b_i\) 为收点,需要接收资源, \(-b_i\) 为该点的需求量。若 \(b_i = 0\),那么称 \(b_i\) 为转运点。

对于每条边 \(e_j\),给定实数 \(c_j\),它是在边 \(e_j\) 上每单位流量的费用,称为费用系数。再给定正数 \(u_j\),它是边 \(e_j\) 上流量的上界。

最小费用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每个边上的流量 \(x_j\),使得不超过上界限制,并满足各个节点的供需要求,同时又使得总费用最小。对于网络,我们引入一个 \(m \times n\) 的矩阵 \(A\)。其中每个元素按照如下标准取值:

\[\begin{aligned}\begin{equation*}
a_{ij} = \begin{cases}
1, \hspace{10pt} \text{if } e_j \quad \text{starts from} \quad v_i \\
-1, \hspace{10pt} \text{if } e_j \quad \text{ends at} \quad v_i \\
0, \hspace{10pt} \text{Otherwise}
\end{cases}
\end{equation*}\end{aligned}\]

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begin{bmatrix}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end{bmatrix}\]

即可表示如图的网络。

flowchart LR
    1-- (1,2) --->2
    1-- (1,3) --->3
    1-- (1,5) --->5
    2-- (2,3) --->3
    2-- (2,4) --->4
    3-- (3,4) --->4
    5-- (5,3) --->3
    5-- (5,4) --->4

在前面介绍最短路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出现了这个矩阵,一般称之为节点-边关联矩阵(Node-edge incidence matrix)。

事实上,最小费用流模型可以视为一种基于边的建模方式。由于上述矩阵的列数 = 边数,所以假设我们的决策变量是针对每一条边而言的,那么关联矩阵乘决策向量,正好构成了约束条件的左端项,同时约束条件的个数也就对应了节点个数,可以用此刻画节点中的流量关系。以矩阵乘法形式给出就是:

\[\begin{bmatrix}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1 \\ x_2 \\ x_3 \\ x_4 \\ x_5 \\ x_6 \\ x_7 \\ x_8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b_1 \\ b_2 \\ b_3 \\ b_4 \\ b_5 \end{bmatrix}\]

节点-边关系矩阵

\(m \times n\) 的矩阵,行表示节点,列表示边。

对每一列而言,有且仅有一个1和一个-1,1表示从该节点出发,-1表示到该节点。0表示与该节点无关。

对每一行而言,可能有多个1和多个-1,因为一个节点可能有多条边出发/到达,1的个数,表示从该节点出发的边数(出度);-1的个数,表示到达该节点的边数(入度)。

于是,我们给出最小费用流的数学模型:

\[\min \mathbf{cx}\]
\[\begin{aligned}
\begin{cases}
\begin{align}
\mathbf{Ax} = \mathbf{b} \quad\\
\mathbf{0} \leq \mathbf{x} \leq \mathbf{u} \quad
\end{align}
\end{cases}
\end{aligned}\]

其中,\(\mathbf{A}\) 就是节点-边关系矩阵,\(\mathbf{x}\) 是边的流量向量,长度等于边的数量; \(\mathbf{b}\) 是每个节点的供求向量,长度等于节点的数量。\(\mathbf{u}\) 是边的流量限制向量,限制每条边的流量大小。

对于约束 (1) 中的每一个约束,可以表示为:

\[\sum \limits_{j \in E} a_{ij} x_j = b_i , \forall i \in V\]

实际上,左边就是:

\[\sum \limits_{j \in E} a_{ij} x_j = \sum \limits_{a_{ij} = 1} x_{j} - \sum \limits_{a_{ij} = -1} x_j  , \forall i \in V\]

(因为如果 \(a_{ij} = 0\),就不会出现 \(x_j\) )。

等式右边的第一个和式,对应的是所有从 \(v_j\) 离开的流量;第二个和式,对应所有汇入 \(v_j\) 的流量。

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假设供求总是平衡的,也就是 \(\sum_{i \in V} b_i = 0\),对于供大于求的图 (\(\sum_{i \in V} b_i > 0\)),可以设置一个虚拟节点,吸收全部的过剩供给量,从每个发点添加一个虚拟边到这个虚拟节点,这个虚拟边的费用是0。这样就转化为一个供求平衡的最小费用流问题。

最小费用流问题是网络流问题的重要基础,事实上,许多问题均可以被转化为这类问题,或者是最小费用流问题的一个特例。下面展开几个例子。




从最小费用流到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具体的问题描述同样可以参考第三章。这里简要复习一下。

运输问题

给定一张图\(G(V,E)\),所有节点分为供给节点和需求节点两类。各个供给节点之间没有边相连,各个需求节点之间也没有边相连,但是供给和需求节点之间可以相互抵达。以图论的概念表示,网络图就是一个Bipartite Graph(二分图,概念的具体解释见本笔记最后)。

  • 问题:我们需要在事先给定运费和供给量的情况下,规划从不同供给节点到不同需求节点运送的货物量,使得总运输成本最小,同时还能满足所有需求节点的需求。

第三章,我们已经给出了运输问题在供需平衡下的建模, 由于我们考虑的是不带转运的运输问题,因此建模如下:

\[\mathop{\min} \hspace{4pt} z = \sum \limits^{m}_{i = 1} \sum \limits^{n}_{j = 1} c_{ij}x_{ij}\]
\[s.t \hspace{4pt} \left\{ \begin{aligned} \sum \limits^{n}_{j=1} x_{ij} = a_i , i = 1,2,..,m \\ \sum \limits^{n}_{i=1} x_{ij} = b_j , j = 1,2,..,n   \\  x_{ij} \geq 0, i = 1,2,...m, j = 1,2...n  \end{aligned}  \right.\]

这里的决策变量 \(x_{ij}\) 是基于节点的,表示从 \(i\) 地到 \(j\) 地的流量。我们同样可以基于最小费用流模型框架给出模型,差异在于,基于最小费用流模型的决策变量是基于边的。 \(y_{ij}\) 表示边 \((i,j) \in E\)\(i\) 流到 \(j\)的流量。我们保持节点-边关系矩阵 (incidence-matrices)不变,作为系数矩阵, \(c_{ij}\) 表示边 \((i,j)\) 上的运输成本。所以可以给出等价模型:

\[\mathop{\min} \hspace{4pt} z = \sum \limits_{(i,j) \in E} c_{ij} y_{ij} \]
\[\begin{aligned}
\begin{cases}
\begin{align}
\sum \limits_{ (i, j) \in E} y_{ij} - \sum \limits_{(j, i) \in E} y_{ji} = d_i, \quad \forall i \in V \\
y_{ij} \geq 0, \quad \forall (i,j) \in E
\end{align}
\end{cases}
\end{aligned}\]

这里的右端项 \(d_i\) 表示:运输问题下,节点 \(i\) 的需求情况。由于节点区分供给点和需求点,因此,有如下情形:

  1. 如果 \(i\) 是供给点,记该点的供给量为 \(a_i\),则 \(d_i = a_i\)
  2. 如果 \(i\) 是需求点,记该点的需求量为 \(b_i\),则 \(d_i = -b_i\)

事实上,基于此,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写出基于边的建模框架下,带转运的运输问题的模型。

解答

实际上,你只需要更改一下 \(d_i\) 的定义即可,除了收地、发地外,还要考虑中转地,中转地不存储货物,因此中转点的 \(d_i = 0\),也就是流平衡约束。

从最小费用流到指派问题⚓︎

指派问题可以视为运输问题的一个特例,实际背景是把 n 个活分配给 n 个人去做,每个人做不同工作有不同的时间,每个人都做一个工作,使得总时间最少。

上面已经写了最小费用流 -> 运输问题,只需要稍微修改就可以得到分配问题的建模。

限制每个节点的供给/需求量都是1,每个边上的流量只能为0或者1.




从最小费用流到最短路问题⚓︎

从最小费用流模型也可以推导出最短路问题的建模。一句话概括一下最短路:

已知一个网络上各边长度,要求出从图上给定的节点 \(v_s\) 到 节点 \(v_t\) 的最短路径。

事实上,只需要把最小费用流的系数 \(c_{ij}\) 换成边 \((i,j)\) 的长度。令右端项中 \(b_s = 1, b_t = -1\),其他 \(b_i = 0\),就得到了最短路问题的模型。这其实就是限制了除了起点和终点外其他节点都视为转运点。各个边上的流量上界 \(u_{ij}\) 取 1。这样就得到了最短路问题的建模。这个建模可以参考第七章:最短路问题 .




⚓︎

从最小费用流到最大流问题⚓︎

从最小费用流模型也可以推导出最大流问题的建模。一句话概括一下最大流:

已知一个网络上各边的流量上界,每个边的流量不得超过这个界限。要求出从图上给定的节点 \(v_s\) 到 节点 \(v_t\) 的最大流量。

看起来不怎么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最小费用流进行计算。

flowchart LR
    1-- (1,2,5) --->2
    1-- (1,3,4) --->3
    1-- (1,5,9) --->5
    2-- (2,3,7) --->3
    2-- (2,4,3) --->4
    3-- (3,4,8) --->4
    5-- (5,3,3) --->3
    5-- (5,4,1) --->4
    4-. (4,1) -.->1

我们先令原来网络中所有边的费用系数向量 \(\mathbf{c} = \mathbf{0}\),令供求向量 \(\mathbf{b} = \mathbf{0}\)。此时,我们添加一条虚拟边 \(e_{n+1}\),从终止节点 \(v_t\) 通往 \(v_s\)。这条边上的流量没有上界限制,其费用系数为负数,设为 \(-1\)

此时,求解包括这个虚拟边的新图的最小费用流问题。因为虚拟弧的边权(费用系数)是负数,所以当目标函数最小的时候,这条边上的流量也就达到最大了。同时,由于 \(\mathbf{b} = \mathbf{0}\),意味着所有节点的流入和流出的流量是相等的(包括起点和终点,与之不同的,最小费用流问题的起终点的流量不为0)。

上述建模方式,实际上是,虚拟边流入节点 \(v_s\) 的流量就要在原来的网络上以零费用返回节点 \(v_t\),也就是说只要不超过各边的流通能力,从 \(v_s\)\(v_t\) 的流量越大。

延伸:二分图⚓︎

推荐初学者从这个B站视频开始入门,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小问题入手。

weekend dinner scheduling

假设你有A,B,C,D,E,F,G,H,I,共9个好朋友,你想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晚上请他们吃饭。但是,朋友之间有一些关系,如下所示:

这里的每个边表示相邻的两个朋友互相不喜欢。所以,这两个人必定不能在同一个晚上过来dinner。

用严格的语言表达就是,我们需要安排每个人来参加晚餐的日期(周五或者周六,只有两天),使得:

  1. 这里的每个朋友都来参加一次并且仅参加一次晚餐
  2. 任何不喜欢的朋友不能在同一天参加晚餐;

上面那个问题,不用多说,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观察:

  1. A人缘很好,没有人不喜欢ta,所以ta可以在周五或者周六任意一天来参加晚餐;
  2. F,G, H 颇有隔阂,他们彼此不喜欢,所以,他们不能在同一天参加晚餐;但是,总共只有2个晚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周五或者周六都来参加;比如周五邀请F,那么周六只能邀请G或者H,但是G和H彼此不喜欢,所以,他们不能在同一天参加晚餐。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其中一天参加晚餐;

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这种图都能找到解,上图就是一个经典的不可解的情况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对什么样的图,这样的问题是有解的?

先思考一下下一张图。如果我们缓和GH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再互相讨厌了,图就变成了:

诶,这个时候就可以发现,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解了。

比如。我们从B开始,依次给所有人安排日期:

B安排在周五,那么C在周六,同理D在周五,而E也在周六;

继续,由于D在周五,所以F在周六,所以GHI都在周五。A随便给ta安排一个时间即可。

所以可以有:

周五 周六
B, D, G, H, I A, C, E, F

我们实际上把每个节点都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周五,一类是周六。所以,这个图实际上是一个二分图(Bipartite Graph)。我们把图画成如下的情形:

诶,你会发现,左边的每个节点之间,都不互相连接(也就是在左侧节点集合内部不存在相连的边),右边的每个节点之间,也不互相连接;所有的链接都是左边的一个节点连接到右边的节点。


从二分图到图着色⚓︎

现在我们换一个阐述问题的思路。假设我们现在有两个颜色,红色和蓝色。我们希望给每个节点都涂上颜色,使得相邻的节点不能是同一种颜色。这实际上和上面那个安排聚餐日期是一样的,你可以想象成“红色”对应周五聚餐的人;“蓝色”对应周六聚餐的人,以此类推;

我们把“能够用上述规则用两种颜色进行染色”的图,称为 2-colorable 的。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图是二分图,那么它一定可以被2-colorable;反过来,如果一个图2-colorable,那么它一定是二分图;同时我们补充,如果一个图没有任何边,那么它也算一个二分图。

现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 怎么判断一个图是2-colorable的?

如果你有一定注意力,你可以发现,出现3-循环的图一定是不可能2-colorable,比如第一张图GFH的关系;

你也可以发现,出现4-循环的图不一定不能2-colorable,假如ABCD首尾相连,我们可以把AC放在同一天,BD放在同一天,这样也可以2-colorable。

推广第一个结论,你可以发现奇数循环的图一定不能2-colorable。而偶数循环则不一定。

我们也可以写出一个简单的检查二分图染色问题的代码:

def bipartiteGraphColor(graph, start, coloring, color):
    if start not in graph:
        return False, {}

    if start not in coloring:
        coloring[start] = color
    elif coloring[start] != color:
        return False, {}
    else:
        return True, coloring

    if color == 'Sha':
        newcolor = 'Hat'
    else:
        newcolor = 'Sha'

    for vertex in graph[start]:
        val, coloring = bipartiteGraphColor(graph, vertex, coloring, newcolor)
        if val == False: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coloring


if __name__ == "__main__":
    graph1 = {
        "A": [],
        "B": ['C'],
        "C": ['B', 'D'],
        "D": ['C', 'E', 'F'],
        "E": ['D'],
        "F": ['D', 'G', 'H', 'I'],
        "G": ['F'],
        "H": ['F'],
        "I": ['F'],
    }

    print(bipartiteGraphColor(graph1, 'A', {}, '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