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词典⚓︎
约 1912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 总阅读量 次
存在 (Being)⚓︎
Being, (大写或不可数名词) 指的是 “存在”本身,即存在的状态、行为、本质或“是”的属性。它是一个抽象的、统一的概念。也会写作 existence.
beings / a being (小写、可数名词) 指的是 “存在物” 或 “存在者”,即一个个具体或抽象的、存在着的东西。
本体论 (Ontology)⚓︎
本体论是一门以哲学方式研究“存在”本身究竟为何物的学问。它通过审视各种各样的“存在者”(beings),来试图理解和阐明所有存在者得以“存在(Being)”的那个根本属性和结构。
为了研究这个抽象的 Being,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 beings(存在者)来进行。本体论的全部工作都围绕着 Being 这个中心概念展开,而这个展开的过程必然涉及对 beings 的考察。
它回答最根本的问题:“世界是什么样的?” 或 “什么东西真实存在?”
这是哲学探索的起点和基础。在我们讨论任何其他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存在”本身有一个预设或探究。
e.g.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by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存在都是精神上的 (mental).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是一个广阔的王国,它关注所有关于“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 的问题。
Metaphysics is 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that examin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reality.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中一个重要、核心的问题,但是形而上学不等于本体论,形而上学是总括性的学科,研究一切关于终极实在的问题,还包括其他和现实、存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更大的分支。
e.g. 在你讨论“时间”、“因果”、“心灵”等问题之前,你必须先预设了有一些“东西”(beings)存在于时间之中、参与因果链条、拥有心灵。
因此,关于“什么东西存在,什么是存在”(本体论)的问题,在逻辑上先于“这些东西之间有何关系”(形而上学的其他部分)的问题。
Metaphysics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general and abstract topics. It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the features all entities have in common, and their division into categories of being.
第一点,就意味着形而上学包括了本体论研究的内容。
第一哲学 (First Philosophy): 亚里士多德称形而上学其为“第一哲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原理是所有其他科学和哲学分支(“第二哲学”)的基础。比如,生物学家研究生命,但他通常不问“生命体作为一种‘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有何不同?”。这些“元问题”都属于形而下学。
认识论 (Epistemology)⚓︎
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范围和有效性的哲学分支。
Epistemology is 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that examines the nature, origin, and limits of knowledge. Also calle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一些常见的研究内容包括:信念 (belief)、 真理 (truth)、 合理性、正当性 (justification) 的概念,以理解知识的本质。为了发现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调查了正当性的来源,例如感知 (perception)、内省 (introspection) 、记忆 (memory)、理性 (reason) 等。
JTB Model
“被证成的真实信念” (Justified True Belief) 模型:一个认知主体 \(S\) 知道一个命题 \(P\),当且仅当 (if and only if):
\(P\) 是 真实的 (\(P\) is true)。
\(S\) 相信 \(P\) (\(S\) believes that \(P\))。
\(S\) 对 \(P\) 的信念是被证成的 (\(S\) 's belief that \(P\) is justified)。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Belief (信念)
- 是认知主体对某个命题 (proposition) 所持有的肯定性心智态度 (affirmative mental attitude)。它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即主体认为某个命题是真实的。
- Truth (真实)
- 是命题的一种属性 (property),是客观的、独立于任何人的心智状态的。它描述了该命题与世界或实在 (reality) 之间的符合关系 (correspondence)。
- Justification (证成)
-
是认知主体为其信念提供的充分理由、证据或支持。它是在信念(主观)和真实(客观)之间架起桥梁的关键环节。它回答的问题是:“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证成是你持有信念所依据的良好理由或证据,它使你的信念成为一个认知上负责任的信念。
为了达到 Justification,必须基于一些理据(Grounds),比如经验、记忆、逻辑推理等。
唯理论 (Rationalism)⚓︎
在哲学中,唯理论 (理性主义)是一种认识论观点,即“将理性视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检验标准”,“理性优先于其他获取知识的方式”。
In philosophy, rationalism is the epistemological view that "regards reason as the chief source and test of knowledge" or "the position that reason has precedence over other way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唯理论有时也被定义为一种方法论 (Methodology),其中真理的标准 (criterion of truth) 不是感官的,而是智力的和演绎的 (intellectual & deductive)。
早期的唯理论者,认为知识主要是与生俱来的,智力,即人类思维的内在能力,因此可以直接掌握或推导出逻辑真理。
==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是早期唯理论的提倡者。
经验论 (Empiricism)⚓︎
经验论也是一种认识论观点,认为真正的知识或正当性仅仅来自于感官经验 (Sense Experience) 和经验证据 (empirical evidence)。他们反对天赋观念的存在,认为心灵在出生时就像一块“白板”(Tabula Rasa/blank slate),所有的观念和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后来的经验才能发展。
In philosophy, empiricism is an epistemological view which holds that true knowledge or justification comes only or primarily from sensory experience and empirical evidence.
经验论者认为,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最好通过仔细观察心灵/大脑之外的物理世界,即通过感官体验来获得。
==培根、洛克、休谟==是早期经验论的倡导者。
知识来源与基础的辩论⚓︎
认识论中最核心、最经典的一场伟大辩论:唯理论 (Rationalism) 与 经验论 (Empiricism) 之争。
TBD.
康德对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 (Kant)⚓︎
康德彻底颠覆了人们思考“主体”(认知者)与“客体”(被认识的世界)关系的方式。他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是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知识的内容来自经验(经验论),但知识的形式(如时间、空间、因果律等框架)则由人类先天的认知结构所提供(唯理论)。
我们不要再假设我们的认识必须去被动地符合客体,让我们反过来试试,假设是客体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能力
(let us try whether we do not get farther with the problems of metaphysics by assuming that the objects must conform to our cognition)
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并非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我们、被我们被动“复印”到脑中的“本来面目”。相反,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已经被我们心灵中先天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整理和塑造”过了。
他反驳经验主义:有些知识本质上存在于头脑中,独立于经验。
同样澄清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支配和决定我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原则是:“一切仅来自纯粹理解或纯粹理性的事物知识不过是纯粹的幻觉,只有在经验中才是真理。”
提出了先验唯心主义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怀疑论 (Skepticism)⚓︎
T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