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约 6059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20 分钟

L'espece etait deja vieille, et l'homme restait toujours enfant. (人类这一物种已老,但是人始终还是幼稚。)

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会试着采用一些新的读书笔记整理的方法。“引读、细读”的形式。分析会穿插在阅读过程中,内容可能会更长。就当作一次尝试。


在看这本书前,默默记下了几个问题。

  1. 神让你做什么样的人?

  2. 现在,你在人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3. 对此,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

录入网站初记

  • 大一时候买的书。起因是看到一个知乎问题:“你看过哪些读起来有‘跪感’”的书。然后就把这本卢梭的书买回来读了。非常薄的一本书。最初是卢梭在回答第戎科学院1753年发布的论文征稿的论文。(如果你只看正文,大概120页出头)。征稿题目就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可以说这个问题真的是含义深厚,值得反复思考的。
  • 卢梭这个人的生平行为和他的观点往往是不统一的,他的文字折射的思想逐步把西方世界的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了起来。

译者前言⚓︎

  • 为了思考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首先做的事情是“无情地驳斥人间无聊的谎言”。找到真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因为在当时许多思想家都认为,社会及社会的种种制度,尤其是私有制,都是从自然中产生的。

他(卢梭)向我们描述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情欲的燃烧带给人类的苦痛,然后是法律和私有制的诞生为人类造成的禁锢。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朝着镣铐的方向奔跑着,满心以为这样便可以获得自由的人类。

在寻找人类不平等起源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纯粹、孤独的野蛮人形象和堕落、痛苦的社会人形象....人们质疑是不是卢梭想让人类回到自然状态...实际上,卢梭所描述的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状态...让人们明白,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只是一个抽象化的形象...向人们展示出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样子,从而进一步思考,要想摆脱现在的困境,我们所需要做出的努力。

本文为我们提供的反思就像是高速路上的缓冲带,只有停留在缓冲带上的那一秒钟,人类才真正地思考


序言⚓︎

我希望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度

在那里,君主与人民只能拥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而国家机器的所有运转都朝着共同幸福的目标前进。

...人们如此服从法律,以至于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撼动法律那值得尊敬的枷锁。这是一个温和而有益的枷锁。

...没有任何人处于法律之上。

有限度的立法权与有限自由;

我不赞成罗马式的全民表决。

  • 任何人都无权任意提出新的法律、提出法律的权力只属于那些官员,而官员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能够保持审慎的态度。

你们的唯一主人是由你们自己制定的法律。

(点评:卢梭的构想必须建立在个体高度自律自觉、社会结构完善合理的理想主义泛乌托邦的语境下。)

因此,你们除了要保持一颗虔诚的心和适当的信心,根据自己真正的利益和义务,从理性出发去做你们经常应该做的事情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可考虑的呢?


⚓︎

最有用却最不为人类所了解的,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认识。

正是人类取得的所有进步使其不断远离最初状态。

为认识自然的人类,什么样的实验是必须的,以及在社会中,进行这些实验的方式有哪些?

  • 自然法、罗马法的局限性:人们无法理解、无法遵守这个法则。人类往往先寻求一些能够促进公共利益而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准则,然后将这些准则综合起来,便称之为自然法

关于人类灵魂最初最简单的运作:

先于理性存在的两大原则:

  1. 对自己的幸福和自我保存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在看到所有感性存在,尤其是同类死亡或者痛苦时会产生天然的反感情绪。

怜悯、对“感性存在”的同情;

当我们以一种平静、公正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时,一开始它只展现出了强者的暴力和对弱者的压迫。一些人精神反抗所遭受的严酷,让人们对另一些人的盲目感到惋惜...人类的组成似乎是建立在一片移动的沙子的基础上的,我们称这个外部关系为或强或弱,富裕或贫穷。


本论⚓︎

我认为在人类中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我称之为自然的,或者生理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另一种是精神的或者是政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依靠一种公约,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或者说至少为人类共识所认可。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贵,更加强大、或者甚至让他人臣服。

我们不必追问“自然不平等”的源头,因为“自然的不平等”本身就是答案了。我们更不必追问两种不平等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的联系。

关于法律作用

这篇论文是关于什么呢?法律得以代替暴力、自然得以服从规律的转折性时刻;其次,要解释通过怎样的一系列“奇迹”,才能使强者服务于弱者,使人民能够以牺牲真正幸福为代价,最终获取一种空想的安宁

那些讨论回归 “自然状态”的哲学家,实际上是把从社会中获得的观点搬到自然状态:他们讨论的是野蛮人,描绘的却是文明人。

宗教让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平等,是因为这是上帝的意志。但是宗教无法阻止人类做出这样的猜测:如果任由人类自由发展,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


第一部分⚓︎

从生理到形而上学⚓︎

正如卢梭自己所说,要从“人类最初的状态”进行研究。首先有一个假定: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都如今天看到的那样直立行走、使用双手,用眼睛丈量天空。

重要的在于:人类的本初的构造在其他生物中独特在哪里,这里着重于生理层面:

  1. 善于将其他物种的优势化为己有:通过观察和模仿;
  2. 对食物没有那么挑剔:很多动物吃的东西,人都可以吃;
  3. 自然严苛的训练,练就了人类强健的体质,并且遗传下来;同样地,人类擅长奔跑,所以可以在遇到困境时候进退自如;

对于3,卢梭认为“野蛮人的身体是他们唯一的工具”,但是“如今我们后天习得的技能已经然我们丢掉了野蛮人具有的力量和敏捷”。

  1. 幸运:没有一种动物生来与人类为敌:除非它们为了自卫或者极度饥饿;

捉个虫

这里卢梭可能隐隐约约发现遇到个问题:人类幼年期比较长,相比于其他动物,脆弱的阶段也更长,“母亲死去了,孩子也难以存活”。我以为他会进一步讨论到:人为了繁衍后代,自觉形成的小范围群居生活,能够显著提升幸存率、提高技能,并且反馈到1~4上。但是他似乎没有明确指出这一层。

然后话锋一转,卢梭回到当下,发现现代人要么极度悠闲(天天挑食吃细糠),要么极度困苦(食不果腹),还会到处放纵情欲,遭受无尽的忧伤,遭受疾病折磨(不能像原始人一样死就死了)——

我们所经历的大多数苦难都是我们咎由自取的结果。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维持自然赋予我们的简朴、单纯、孤单的生活方式,我们本可以避免这些苦难 ... 如果自然赋予我们的是健康,那么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思考的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的状态,而进行思考的人类则是堕落的动物。

2019年的笔记:“似乎忽略了生活质量的因素”。

这里其实奠定了一个基调:“所谓的文明、发展、进步,只是走向反自然的堕落一步”。然后开始进一步论证:为什么进步反而让人类退化了。“在群居和奴隶化的过程中,人逐渐变得虚弱、胆小、卑躬屈膝,安乐而萎靡的生活方式使他不再充满力量与勇气”。

对于原始人,卢梭认为“自我保存几乎是他们唯一需要关心的事情,最熟练的技能是进攻与防御”。相比之下,那些第一个为自己做衣服、为自己建房子的人,实际上才是“创造了不必要东西的人”。因为“不这么做,他们也过得好好的”。

除了上述生理层面,卢梭转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以一个自由主体参与到本身的动作中,而动物只是依靠本能。所以兽类无法摆脱自然强加在其身上的规则,而人类会时不时摆脱这种规则。所以,人类“在自然需求能够被满足的时候,意志还会提出多余的要求”

在所有动物中,将人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不是人的理解力,而是人作为自由主体的特征 ... 人自认为有选择顺从和反抗的自由。

我们的人兽之辩又有了新的观点。👆:摆脱了对本能的依赖。

在此基础上,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是,这种“多余要求”“额外需求”是怎么演化成能够区分人兽的语言、抽象思维的呢?这些“不必要”的事情是怎么变成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呢?

人们可以教授一门已经成形的语言,却无法解释这些语言本身是怎么形成的。

这里卢梭进一步讨论了,仅用基本的交流(叫声、手势),怎么进化到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的。

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对于最初状态的人类而言,实在是太难了。


卢梭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讨:“人类最初使用的词汇,比语言形成后人们使用的词汇,在大脑中的意义要广泛得多”。也就是说,在人类学会了抽象地用同一个概念对食物进行描述、总结、概括之前,人类对同一个东西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同是橡树,在最初的语言里,可能既叫A又叫B。因为人还没有形成这种形而上的认识。直到人们有了“一般概念”(idees generales)

很多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给出过解释,很多解释是完全相反的。可以Keep Open。

就在这个争论不出什么结果的话题后,进入了下一个重点。

自然的角色与人的角色⚓︎

这部分涉及了一场重要的论战:和霍布斯“人性本恶”的分歧:

霍布斯的观点
人类没有任何善的概念,而人类之所以邪恶,是因为他不知道道德为何物。之所以拒绝给同类帮助,是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义务。
卢梭认为霍布斯观点的正确表达

由于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最不妨碍他人的自我保存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状态最能保持和平,对人类也是最适合的。霍布斯错误地把人类的情欲当作“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

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善为何物,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理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对情欲的平复和对恶的无知。 所谓法律,恰恰是因为情欲诞生的产物,而不是因为人本恶的产物。

卢梭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因为处在初始阶段的人,几乎只需要担心“自我保存”这件事情, 他们的想法中只有对这一件事的强烈愿望,所以可以把人类“唯一的自然美德”从此中归纳出来:怜悯心。是因为这一种自然道德的存在,人类才会保护婴儿、和猛兽争夺、保护同类。

孟子。

即使人类拥有各种道德,但如果大自然不给予他们怜悯心作为理性的支柱,那么他们不过是一群魔鬼 ... 仁慈和友善,也是这种怜悯的产物。

话锋一转,卢梭就需要回答下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人类自诩理性,却相比自然状态的(充满怜悯心的)人类,充满了对同类的屠杀、折磨?

哲学

理性赋予人类的就是,让人类回到自身:“你要死就死吧,我反正是安全的”。

理性主义的崇高准则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而怜悯心却让人类遵循另一个天生善良的准则:尽量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幸福。

幸运的是卢梭做了一层阐释:野蛮人收到怜悯心如此有益的约束,让他们在意的是,如何从可能遭遇的不幸中逃离出来,而不是如何将这种不幸转嫁到别人身上。而理性人(现代人)受到各种情欲的折磨和纠缠。

“情欲越是猛烈,用于克制它的法律就越是不可或缺”。

真正的自然状态下,即使是自然的不平等,也远不如近代学者们声称的那样影响深远。在那些把人类区分开来的差异中,很多差异只是人类在社会中不同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产物...一个人的暴躁和温柔,更应该取决于被抚养长大的方式是严厉还是阴柔 ... 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奴役关系、压迫和不平等⚓︎

那么,上面我们得出,自然的不平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现代社会这只能压迫、奴役是怎么形成的?这种不平等是怎么来的?

只有当人类相互间形成依赖,并且相互间的需求将他们联系起来后,奴役关系才会形成。在此过程前,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无法被感知。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开始探讨“理性的现代人”,开始切题地讲“不平等”。

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够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

紧接第一部分,卢梭认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是人的自我保存。繁衍-> 人的接触逐渐变多 -> 遇到的情况逐渐复杂 -> 形成一些共同利益,也产生了一些竞争

为了适应这种新环境,家庭逐渐聚集在一起,有固定的居所。而这种地理上聚居会加强不同家庭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性”。

而为了加强、维持这种联系,人开始对对象进行比较,比如共同唱歌跳舞娱乐,催生人类的“尊重”的概念。这也会导致人为了维护自己、损害他人的行为。

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不公正。——洛克

在这个时候开始,人类距离最初的原始状态已经非常遥远了。

当他们只适应个人劳作,并且只会从事那些不需要多人协作的艺术时,他们过着本能所能给予的最自由、健康、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然而,一旦某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伸出援手,一旦人发现一个人能够拥有两人份食粮的好处,平等就此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私有制。

从此劳动成为必需,广袤的森林变成了需要人们播撒辛勤汗水的田野,后来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奴隶,苦难在此萌芽。

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伴随着冶金术和炼铁术的发展。同样,只要耕种,就会伴随着对土地的分配、占有。

劳动给予种植者在其所耕种的土地上产生的劳动产品的权利,正是这唯一的劳动最终使他将这片土地占为己有。年复一年,持续的占有最终自然地转化成了私有。

重点:分工、私有、土地分配。

这个时候,如果人们的才能相等,一切可能保持平等,但是没有东西能维持这种均衡。强壮的人、敏捷的人、机灵的人、擅长一些东西的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自然的不平等通过关系的不平等反映出来。

新秩序⚓︎

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是很值得反复阅读的,卢梭试图探讨的是 “社会和法律的起源” ,也就是从“不平等-暴力剥削斗争-制度”的流程。

人类以前自由独立的状态,现在变成了被整个大自然、尤其是同类奴役的状态。狡猾、欺诈、剥削、伤害。

这一部分我尽可能简略地摘抄如下。虽然论说很紧凑,但是这一部分几乎奠定了后世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一个经典框架和总基调。

在人们发明财富之前,财富仅仅指土地和家畜这些人类唯一能真正拥有的财产。然而当不动产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 从而覆盖了整个地面,土地相互毗邻之后,一个人只有通过损害他人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

那些因为柔弱或懒惰没有完成土地扩张的人,虽然看似什么都没有失去,实则变得更穷了。他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而他们却还停在原地。

就这样,由于富人和穷人之间不同的处境和性格,便诞生了统治和奴役、暴力和掠夺。对于富人而言,他们一旦获得了统治的快乐,就会立刻蔑视其他所有的快乐;同时由于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旧奴隶来降服新奴隶,于是他们每天所想,就是如何制服或者奴役他们的邻居。他们就像饥肠辘辘的饿狼,一旦尝到人肉的鲜美,就觉得其他食物索然无味,因而最后只想着吞食人类了

... 不过富人也很快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 ... 一个浅显的例子是他们无法回答那些实际劳动者的提问:“你划定的边界在哪呢?为什么让我们为你的劳动买单?你难道没有发现很多同胞正在因为你的国度占有而丧生或者遭受痛苦吗?”

...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周全的计划 ... 给那些容易被蒙蔽和欺骗的人灌输新的理由、新的格言、建立制度,诱导他们帮助自己完成目的:“愿弱者摆脱压迫!让我们制定平等、和平的准则吧 ... 让我们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根据审慎的法律对我们进行统治!”

这种引诱奏效了:那些本身就禁不住诱惑的野蛮人,都朝着戴着镣铐的方向奔跑着:他们已经拥有足够的理性,来感受一个政治组织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可是他们却不能预见可能带来的危险。 而那些真正最有可能预见其中的弊端的人,恰巧就是这套精巧制度的创造者们:正是他们下决心牺牲自己的部分自由,保存另一部分自由,实现对更多人的统治 ...

这便是,或者说,应该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从此,弱者又了新的束缚,而富人则有了新的权力。 自然的自由一去不复返,有关财产和平等的法律根深蒂固:一部不的撤销的法律通过一种灵活的窃取方式应运而生。整个人类因为某些野心家的利益而被迫陷入劳动、束缚和苦难之中。

结束了上面的主要论述后,卢梭先走了批评者的路线,对一些其他政治哲学作者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部分比较分散,可以看做是卢梭自己借助他人反驳,梳理观点的一个集合。主要涉及了:

  1. “权力强弱与财产多寡的关系”
  2. “法律和人类群体内共识的形成过程”
  3. “驳‘人类天生具有被奴役的自然倾向’”
  4. 父权制。
  5. 政府基本契约(实际上这一点和下一点的讨论在本书出版8年后横空出世的《社会契约论》里进行了巨细靡遗的讨论。
  6. 政府的不同形态。

最后我希望用一整段文字来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

如果我们从这些不同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平等发展的足迹,我们会发现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形成是不平等形成的第一阶段;法官的设立是第二阶段;而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因此,第一个分段催生的是贫富的差异,第二个阶段造就的是强弱的悬殊,而第三个阶段诞生的则是主人与奴隶的对立。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正是不平等的最后阶段,是所有其他不平等终将抵达的彼岸。这一阶段将一直持续,直到新的革命将政府彻底瓦解,或者使其向合法制度靠拢为止。

P 115. 部分内容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