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圣战与文明⚓︎

约 2574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

Gihad

吉哈德,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圣战”。似乎现在的语境下,“圣战”已经彻底沦为了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

唉。

  1. 古莱氏部族:聚敛财富的部族,被穆罕默德以弱胜强;
  2. 1979年对抗苏联入侵的圣战士
  3. “伊斯兰复兴” - “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 - “圣战” - “文明”的冲突:西方视角;
  4. 两个世界的观念:绝对的二元对立,没有缓冲空间,导致敌对现象异常加剧

巴勒斯坦作家赛义德的 《东方主义》

  1. 天课与斋戒
  2. 伊斯兰两大真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被称为信仰告白(shahada),

宗教宽容政策

最初的伊斯兰政策,也是为了方便管理,虽然存在穆斯林特权, 但是其他宗教信仰者也可以确保生命和生活,同时对比西方的宗教冲突,创造了更好的宗教人士的生存环境。

宗教政策就是政治的延续。

  1. 阿拉伯帝国本质是征服帝国,依靠阿拉伯游牧兵团的征服而建立,贯彻阿拉伯人支配的原则。帝国的目的仅限于领土扩大与征服,在地方管辖时,联合部落 + 都市/部落共同体,帝国权力不会干预现存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
  2. 这种管理体制存在巨大弊病:在游牧征服中断后,帝国财政必须由地方维持,地方压力加大,诸侯权力强化,而且由于征服时将一些比较难以服从的强力部落流放到远处,诸侯占领了新的地方就获取了地方资源,有自己的军队,在赋税承包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商业化,(1)诸侯之间的权力争 + (2)地方不满中央管辖,中央无暇顾及偏远地区与强硬诸侯。这一发展规律伴随了几乎每一个阿拉伯伊斯兰帝国。
  3. 伊斯兰世界和非伊斯兰世界的区分 + 认为需要把伊斯兰传播到非伊斯兰世界去 / 确保伊斯兰在非伊斯兰地区的信仰自由 / 增强伊斯兰认同感
  4. 伊斯玛仪派/ 十二伊玛目派
  5. 剑与古兰经
  6. 马穆鲁克
  7. 帖木尔帝国 = 察合台 + 伊儿汗国,中亚的崛起,征服花剌子模 ,定都撒马尔罕
  8. 苏菲主义
  9. 塞尔柱 建立伊斯兰学院,发展逊尼派思想,哈里发统而不治,苏丹治而不统
  10. 古兰经规定的 -> 若无,根据穆罕默德的言行 -> 若无, 根据穆斯林的合意 ,-> 根据类比推论,但是在第二环节有很多争议,所以产生了“乌拉玛”,宗教学者阶层,有他们决定是否“符合法源”
  11. 宗教学者阶层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教法学学者:四大法学派:罕百里派:论述到“能力强但是恶道德的统治者和一个笃信但是能力弱的统治者,谁好”,解答“第一个好,因为“抵御敌人与维持社会秩序有利于全体穆斯林的利益,即使他道德败坏,也会在死后在真主面前获得应有的惩罚,但是笃信的人,只会让自己受惠,忽视了其他穆斯林的利益””

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

  • 罕百里派, 原教旨主义的先驱,瓦哈比派的基础

沙特一带/ 伊本·太米叶,反对苏菲主义,主张从圣训和教义中寻找真理,反对按照个人见解创新法理,主张在遇到前面没有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在未发现否定他的证据的时候,维持现状不变,其本质是十分保守的;

  • 哈乃斐学派

【意见派/理智派,流传最广的, 重视法律推理,主张从地方惯例转移到法律思想,赋予教法学者自主判断的权力,主张可以使用推理,引申“圣训”,主张可以听取大众意见,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 马利克学派【北非,比较非主流】 - 沙斐仪学派【冷门】

伊斯兰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正统哈里发【四大哈里发时期】
  2. 阿拉伯帝国时期;
  3. 哈里发帝国时期;
  4. 苏丹制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阶段】
  1. 奥斯曼帝国:突厥文;萨法维王朝:波斯文;
  2. 伊斯兰教法的重要缺陷:没有衔接统一的理论与实际破碎分裂的事实之间的理论;
  3. 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在埃及 + 北非 + 约旦一带【909 - 1171】,什叶派哈里发建立;爱资哈尔大学/ 宗教学校; 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在位时:放弃宗教宽容,迫害犹太人和基督徒,摧毁耶路撒冷圣墓【衍生:十字军东征的序幕 】
  4. 西欧国家体系对于伊斯兰体系的影响: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率先展开的一些历史因素:靠近欧亚交接处;十字军强化了宗教认同;蒙古帝国的南下与宗教宽容政策,打断穆斯林的商业独占,使得欧洲基督教城邦能够参加对亚洲的贸易;意大利港口贸易城市的发达与财富积累 + 伊斯兰翻译运动引入的古希腊经典 【文艺复兴的率先爆发】
  5. 文艺复兴打开基督教世界观 政治观;认为人而不是上帝是世界的中心;基督教会的权力被削弱、质疑;商业革命与繁荣促进了政权与教权 的争夺。体现在正统派与异端派的争论上。
  6. 对古希腊文明的复兴体现在对古希腊科学体系的再发现:绘图学、航海学、地方志决定了世界是水平观察的而不是被上帝垂直俯视的。理解世界需要的是对世界的直接观察而不是对上帝理论的推论。
  7. 1453 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欧洲:哈布斯堡王朝 + 威尼斯共和国 ,亚洲:波斯;法兰西联合奥斯曼夹击哈布斯堡。为了促成两国关系,“特许规章”被提出。要求法国公民也可以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收到保护与奥斯曼的支持。这也是治外法权的雏形。但是这个理论在后来欧洲殖民侵略的过程中演变为不平等条约与“欧洲特权阶级产物”
  8. 企图在欧洲称霸的国家,都是在向欧洲以外的地方扩张;反对霸权,力图恢复欧洲权力平衡的国家,也会从欧洲以外的世界汲取能量,强化本国力量。
  9. “欧洲军事革命”悄然展开,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客观上促进技术发展。
  10. 30年宗教战争的展开。
  11. “enlighten”(启蒙)的概念在法国被提出了。
  12. 莫卧儿帝国:基础建立在农业剩余的汲取和都市居民的纳贡上。
  13. 兴都库什、普什图;
  14. 萨法维王朝强行要求逊尼派改信什叶派,导致国内宗教形势严峻,不得不在边缘山区部署大量军队

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伊斯兰复兴运动

  1. 十八世纪:奥斯曼土耳其 + 波斯萨法维【伊斯法罕】 + 印度莫卧儿 同时遭到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遭受系统性危机,面对来自欧洲列强国家体系日趋严酷的外部压力
  2. 近代武装性圣战在印度次大陆开展,一方面限制了阿富汗的开放交流,另一方面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列强制造混乱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与傀儡;
  3. 马拉提势力在印度与阿富汗被征服:英国人入侵,英国-马拉提战争:参见马克思的论述
  4. 奥斯曼主义的本质:官方民族主义:放弃了穆斯林识别;转而以帝国臣民的概念约束国民集体;
  5. 克里米亚战争:联合英法势力赶走了俄国人,但是付出了巨大代价,军事上依赖于欧洲国家体系与技术,在伦敦的要求下重新改革,导入土地所有权法(继承、私有产权、土地产权登录等,打破地方闭锁的共同体,创造地产阶级;削弱了乌拉吗集团,强化中央权威。通过经济生活的世界市场化,达到分裂中央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的战略。
  6. 上述操作导致大都会商人阶级崛起,金融操作、土地买卖盛行,农民失去小额耕地产权,没能成为政权基础,生活更加艰苦。
  7. 全面欧洲话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社会结构的解体。自由主义经济战略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占据主流,英国通过市场交易就完成了掠取奥斯曼境内资源的目的,还控制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
  8. 开博隘口

  9. 在中亚被俄罗斯征服的过程中,尽管曾经诉诸伊斯兰圣战来动员抵抗力量,但是伊斯兰主义没有超过中亚三个汗国之间的部族对立,部落的认同超越了穆斯林的认同,迫使知识分子放弃伊斯兰路线,走向泛突厥主义

大迁徙

仿效穆罕默德的大迁徙:从麦加到麦地那的移动传教。被曲解后成为恐怖组织流窜作案的理论基础、认为需要把教义散播到每一个角落。

  1. 波斯的统治基础:王权为中心的封建体制;宗教学者组成的官方宗教体制;地方部落势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