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 | Guy Debord⚓︎
约 1409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1967年首次出版的《景观社会》。现代媒介的理论。
什么是景观社会?⚓︎
物质商品的生产和交易已经演变成影像(Images)的生产、商业化、消费。影像成了现实中重要的一个存在。外界给人“呈现”、“展示”(representations)一些影像来影响人。
Spectacles:意思是景观,动词表示:展示,让人看一些东西。拉丁文原意:去观看。
品牌的出现:品牌的展现往往比单纯的商品更加重要:事物的营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影像的展示。Coca Cola, DisneyLand, Luxury.
The whole life presents itself as an immense accumulation of spectacles.
The spectacle is capital accumulat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becomes images.
Life is born to show, and this kind of show, is profit, is business
也就是说,把生活视为影像本身是一件社会政治事件,而不是审美事件,而不只是大众媒体。
符号学⚓︎
继承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的看法:符号和signifiers构建的意义,与其说是对真实事物或者实在的表征,不如说是和其他符号的关系,或者说差异 。
也就是说,强调的是符号,以及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分离。(Decouple of signs and the things they signified)。
Wherever representations takes on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the spectacle reestablishes its rule.
图像(Images),相比于他们所指代的事物,变得更加重要了。
The perceptible world is replaced by a set of images that are superior to that world , yet at the same time impose themselves as eminently perceptible.
影像对可感知世界的凌驾,和影像对感性的控制。(你对可口可乐这个牌子的印象,比对可乐具体怎么样,更重要)
政治经济学含义⚓︎
注意:德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基础作用。
景观社会中的生产方式,已经从单纯滴生产实物,变成了生产影像(Images)。比如娱乐业、品牌、旅游业、(网络红人、社交媒体)。生活就是展示。
Spectacles is self-producting, self-perpetuation(自我延续的). It's a system that constructs itself.
某种程度上,景观系统凌驾于政治法律和个人之上,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之间一套等级划分的权力制度。也是一种极端的消费主义和商品化的过程:一切都变成了商品。“景观就是商品支配一切生活体验的社会”。于是德波回到了马克思的理论上:异化(Alienation)
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主张:生产资料和产品不属于工人集体,工人被异化了。
德波认为,影像把生活中一切都变成了“Show”。把我们从直接的生活体验中剥离开来。“异化了人们的生活”。
本体论⚓︎
重点在“什么是真”。
景观社会里的东西不完全是真的,也不完全是假的,而只是“Appear to be true”。看起来是真的。本体论上说,景观不过是一个表象机器(Machine of appearance)。景观社会是一种生产表象而非纯粹现实的社会结构 。
这里摘抄一句我很喜欢的。
...因为我们对图像、影像和声音等符号的痴迷,我们可能拥有这些符号所描述的实物,但是不可能拥有这些符号——再比如说,有些东西我们很想要,但是得到了就有一种失落感,因为我们只得到了实物,但是没有得到想象的、只存在于符号和表象的东西。
在这里德波的批判转向了针对“景观产生的表象”(Appearances from images)。“虚幻不实的、令人上瘾的”。他同样借用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强化自己的观点。
Spectacles is the mater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igious illusion.
景观是宗教幻觉的物质重构。也就是说==这些景观实际上在发挥、补充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发挥的作用== 。
比如娱乐业。人们为电影、电视剧消费,但是所看所消费的基本上是舞台上稍纵即逝的虚幻影像。所以景观实际上是 (Product of real activity, but transform reality into illusion)
这个角度上说,迪士尼、CNN、华纳这些娱乐公司,实际上做的事情类似过去宗教教会做的事情:壁画、讲圣徒故事、盈利。
真实性的丧失⚓︎
这部分是德波前面大篇章铺垫后引出的真正的思考:真实性的丧失。Loss of Authenticity.
德波的第一个例子
就算是下班、放假,也不可避免地闯入影像和景观中,参与某种Show Business中,成为“自我品牌化”。德波认为这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而是另一种真实的景观罢了(Authentically spectacular)。
德波第二个例子
娱乐明星。他们之所以拥有了如此多的流量,获得关注,因为他们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真实,而彻底投入了影像(表象),或者说,展示给观众成为商业化的那部分真实。
不得不说这个例子过于有说服力,以至于几乎洞察到了21C开始网络时代的“网红”的形象。
这一部分德波做了延伸。我们可以想一下现在越来越逼真(或者幻想更加丰富的)电子游戏,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中世纪宗教的幻想世界的感觉。
我们“是在一场没有回应的演讲”中。越来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