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美的历程⚓︎

约 1705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

一、知识性了解⚓︎


  • 人们不再是对红颜色产生生理反应,而是开始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存在了。
  • 动的巫术魔法化化为静的祈祷默告。
  • 占卜的意识
  • 阶级分野。

二、文学语言的研读⚓︎


1、青铜饕餮——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

  •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的牧歌中进展,相反,他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前进。
  • 大规模的经常的屠杀、俘获、掠夺、压迫与剥削,便是社会的基本动向和历史的常规课题,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
  • “吃人”这一基本意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恶恐怖的饕餮的形象。
  • 这种信念符合历史的合理性。双重性的宗教观念。
  • 他威吓、吞噬、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的社会必须通过这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向前跨进。
  • “滥觞”

2、先秦理性精神⚓︎

  • 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
  •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
  • 从祭神的礼制中解放出来和相对独立。
  • 政治谜语:儒家的七巧板。
  • 孟子喜欢极力增强他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 庄子:逻辑议论溶解在具体形象中而说理具有一种高举远慕的“飘逸”
  • 中国建筑意识中,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快感,而是一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3、楚汉浪漫精神⚓︎

  •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 美人香草,白亩芝兰,芷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流沙毒水、八龙婉婉
  • 恶鬼伤人!不可停留!
  • 孝子、义士、贤君、卿相
  • 世界与神的世界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想象中,不是在理论思维中,而是在艺术幻想中。
  • 荷兰小画派对日常世俗世界的玩味意味着自己征服大海的现实存在的肯定。

4、魏晋风度⚓︎

  • 少年王弼:魏晋玄学。
  • 王充《论衡》
  • 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站住了历史的舞台
  • 两汉经学与十一世纪欧洲经院哲学——思辨哲学?
  • 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否定,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
  • 意识心态、思维思想的交锋。
  •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双眸闪闪如岩下电,谡谡如春月柳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
  • 富贵功名都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 的东西。
  • 这是分割线🙏!
  • 功利附庸、文的自觉!
  •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 沈约:四声八病学说
  • 华亭鹤唳不可复闻,广陵散于今绝矣

6、佛陀世容⚓︎

  1. 宗教是一场复杂的现象,一方面蒙蔽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着。
  2. 舍身饲虎:自残式的佛教;
  3. 大漠苦寒、兵刀弓马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

    有些佛像雕塑全是门阀士族贵族审美理想的体现;

Note

世俗化的结果:一、为大众所接受;二、便于制造影响力和轰动效果

  • 既有执行“大棒”职能、凶猛吓人连肌肉也突出的天王、力士,也有执行“胡萝卜”职能,异常和蔼可亲的菩萨、观音,最后是端居中央、雍容大度,无为而为的本尊佛像;

    以前是人间的神化,现在突出来的是现实的人间——只不过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重要的不是由凡入圣,而更是从圣入凡;

Quote

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越钻越深,乐而忘返。

7. 盛唐之音⚓︎

  • 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这是盛唐所没有的;

  • 从台阁走向塞漠:靡靡之音变成了清新歌唱

    庄严则清庙明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

  • 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

8. 韵外之音⚓︎

  •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 刘晏理财使得江南富庶直抵关中;杨炎改税使国库收入大有增益;
  •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中唐时期涌现的世俗地主知识分子虽然标榜儒家教义,实际却沉浸在自己的各种爱好之中,或享乐或消闲或沉溺声色,或放纵于田园,更多的是相互交织配合在一起。

  • 关仝:

  •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

  •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 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三、个人感想和其他⚓︎

  • 摘录本书最后一段结语的话: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出过这个问题: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

    • 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
  • 李泽厚这本书是聊美学的,他的文字也是极富有美学气质的。读完我最先的感受到不是历史感,而是文字的缠绵感。好像是自己慵懒地躺在丝绸床上,看一场优雅的“巡礼”(书中语)。这是文化的巡礼,也是对自身美学的回顾:读者,你心中的美学是什么样的?你会怎么对待这个充满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