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约 629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2 分钟


摘记⚓︎

一、著作梳理⚓︎

《尼各马可伦理学》《哲学训词》《形而上学》

作品风格

“喜欢用晦涩的语言迂回婉转地绕过难以阐述的主题,以此避免 别人的反驳——就像章鱼喷墨水一样,使自己难以捕获。” -> 他的文稿更像是讲稿,需要你去探索从中没有包含概括到的东西。

三、正文:⚓︎

  1. 他推崇的沉思冥想不是躺在扶手椅或在象牙塔里进行的。
  2. 曾经由于疑似为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服务而被部分雅典人耻笑。“我的态度如下,我对之既不是特别在意,也不是毫不关心。”
  3. 对动物学和解剖学的研究:注重观察和前人研究的启发,思路清晰,分析清楚,有初步的划分门类和归类思想,涉猎广泛。但是并不是情愿进行数据的搜集和研究。认为动物“重要的是知道形状和功能,而不是重量和大小。”不过,这些著作,可以展现他“求知欲”,而“求知欲正是他论证观点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对亚里士多德的一点思考

  1. 承认其在哲学和逻辑学、生物学、气象学、伦理学的贡献,同时必须看到“历史局限性”的投影。
  2. 一切思考归咎于本质,探寻“因”的过程永远是科学乃至世界的终极追求。但是在探寻“因” 的过程中,最容易陷入自说自话,强行真理的陷阱。亚里士多德习惯将自己说过的话全部当作自己的真理,而对后续的证据执迷不悟,从而用一种更加具有迷惑性的理论强行证明。这是一种科研者和哲学家的终极陷阱。
  3. 亚里士多德习惯用神学的视野解决现代问题,从而在科研中难免过度准寻“神论”
  4. 神学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吗??当真理被神所掌握,你所做的只是不断地努力,去找寻那个“神”
  5. 缺乏数据观念,但是注重经验主义与实践主义,一直在用一种“观察”的态度做研究,没有真正实际深入的测量(当然也不可忽略仪器的缺陷与经验的缺乏)
  6. 求知欲旺盛,对知识有一种天生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