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
约 1272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 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叫“The journey to the west",直译过来应该叫...“西游记”。
-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巧合。
- 在展开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之前,想简单说说我对他的总体评价:是国语电影不可多得的佳作。各种恰到好处的“梗”和暗示遍布全篇。我会不吝啬地给出5颗星。
-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我希望借用影片中引用的、同样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蜀道难》的一句话:“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更加有意思的是,这句话是唐志军等人坐上了火车,借助遍布的路网,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来到蜀地的时候说的。但是,电影同样告诉你,即使我们已经一桥飞架南北、即使我们能够把天堑变成坦途、即使我们可以看着飞驰而过的景色说一句:“原来,现在蜀道已经不难了”——可是当你面对发展中中国的另一半,泥泞土路,迷信的、贪图小利、坑蒙拐骗的百姓,甚至丧父丧母的孤儿不能接受基础教育,你依然不得不承认:对于这些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的蜀道,又怎么会单指道路呢:光是能够在人生这条路上迈开腿,就已经足以耗尽他们半辈子的光阴。
- 有人在畏途巉岩不可攀,但仍然有人选择了偏执地(甚至是愚蠢地、迷信地)攀他们眼中的高山。人啊,你为什么如此偏执?
为什么是"The journey to the west"⚓︎
- 记得电影前半段总是出现的打扮成沙和尚、孙悟空的精神病人、街边艺人的形象吧:这是《西游记》在这部电影中最露骨的体现;
- 唐志军原本在北京生活,但是为了追寻那个“宇宙中人类存在的意义”,来到了成都,走到了共和国的西部内陆:他在一路西行;
- 如果仔细看影片中几个人一起赶路的情景:总共是5个人,就像西游记一样,唐僧、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白龙马,也可以解释为白龙马最终以驴的形象出现了:不过毕竟是无厘头的电影。没有俊俏白马,只有一只偷跑出去的驴。
- 路途中几人在迷信人家得到一根“腿骨”,据说能够自由伸展变长:对应着金箍棒。片尾在男孩手里,那个腿骨真的变长了。
- 一个我个人理解不切实际的解释是,West也象征那个现实世界里,利用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征服世界的西方。东方人面对舶来的科学理论、坚船利炮,有人学到实处、富国强兵,有人貌合神离,不愿投入科学怀抱;也有像老唐一样的民科,错误地、片面地曲解了科学理论。他们是执拗、不听劝告的东方人,他们面对西方的科学理论看似尊敬,实则不愿深耕: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如果能有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他们本可被拯救。西风吹来,有多少东方人固步自封,有多少人趋之若鹜,又有多少人在东西方的反复拉锯中丢失了理智,成了笑柄:无厘头的背后,是可悲可气的现实;
写诗少年与字典成诗⚓︎
- 如果纸笔写就的数学符号能够建造数学大厦,为什么印刷文字组成的新华字典不能是诗歌殿堂?
- 有些批评集中在孙一通所谓的“诗”是无病呻吟、是强行的浪漫主义:可写出这个“诗”的,是一个只有一本新华字典的孩子。没有对世界有什么清晰的认识,他不懂什么是浪漫主义,也不懂什么叫诗歌的韵律、平仄:诗歌在他这里回到了一种解构的终点:一个个零散的文字,单纯由文字组成的无数种的拼接和组合而成;在我的理解中,孙一通写诗这个概念是在映射那些山里写诗的孩子们。
- 在我的观点里,大山里孩子写诗,是不能用文学界的“浪漫主义”去简单定义的,驱使他们创作的,仅仅是阅读文字带来的、本能的“把这些字组合起来”这个充满好奇、抑或是有些偏执的举动。恰恰相反,是我们这些认为诗歌无比崇高的人,把“浪漫主义”强行按到了大山孩子身上。谁能否认,那些不为了别的利益,天真地享受文字的孩子,他们的诗歌才是最天真质朴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