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精疲力尽⚓︎

约 803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3 分钟


我最喜欢的戈达尔电影之一。新浪潮中最爱的一朵浪。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专门抽个时间仔细说说我感动的原因,和新浪潮对于我的意义。

有关存在主义⚓︎

新浪潮和存在主义之间总是有着一条草蛇灰线的,某种意义上新浪潮的创作理念也是法国艺术界和诸多先锋创作者的折射。一种“创作者自由”的追求。就像是德拉克洛瓦画在《自由引导人民》上那个袒胸露乳高举蓝白红三色旗的玛丽安娜。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蔑视周遭、高高在上的“自由”:我管你怎么想,这就是我想的、这就是我认为应该这么做的,我不仅仅告诉你我要这么做,我还把他拍成电影,剪得稀巴烂——我虽然不会明摆着说这是在反抗某种当时的潮流,但是这股小小的逆流就是无法被某些大潮所淹没。

说得有点偏题了。今天重新看的时候仔细看了结局。相信“悲伤与虚无之间,选择了虚无”的男主,将死之时看着女友的脸,第一次,也可能是他生命中为数不多的一次,说出了那句不符合形象,细细想来又十分合情合理的台词“你真恶心”。

“恶心”——是萨特说的那个恶心吗?还是一个像男主一眼桀骜狂放只想着睡女人的大男子汉临终的咒骂?戈达尔留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空白。最后女主看向镜头,“什么是恶心?”——我甚至有一种像跟戈达尔坐下来辩论的冲动:这几乎明晃晃地把存在主义和欧陆哲学拉到了胶片上,强词夺理地告诉你:看吧,这就是存在主义:你想要怎么存在?换句话说,你选择悲伤,还是虚无?

我在想,这两种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悲伤:是什么悲伤?我背负的是我本该承担的,还是“不愿意承担虚无”而被迫承担的?对于虚无而言我也可以发出同样的质问。或者我是否该问,除了这两种选择,你还有别的选择吗?

但是后来我发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纠结是悲伤还是虚无,而在于“选择”。能够让一条道路分叉的,就是原本是一个整体的它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不管你处在什么阶层,你都是要在一些看似无厘头的事情上进行“精彩二选一”的操作。哲学家往往通过一些玄虚的方式抬高思想的维度(你也可以认为是设置学术门槛和思想障碍),但是具体一点讲,小到情感,大到人生选择,摇摆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摇摆在具体的事情之间:你选什么?看似无意的“悲伤/虚无”,却会导致死亡和生存:这就是人世的无情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