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地心引力⚓︎

约 969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3 分钟

  1. 在B站看了《地心引力》。2013年的电影了,恍惚间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爸爸会下载一些电影在电脑上,周五晚上,周六晚上,如果游戏无法打发我的时间,观影就是最好的消遣。

  2. 我还记得这部电影成功塑造了我对于宇宙科幻的想象。算是这类太空电影的启蒙作。有卡梅隆坐镇的3D科幻大作。故事还是比较有新意的,遭遇事故的美国宇航员在面对突发状况和生离死别后,不断尝试,借助Russia和中国的太空飞船,最终返回地球。场景很小,演员也不多,大部分时候是女主角的独角戏和大量的CG撑场子。不过这也是美国强大电影工业和视效技术的又一次炫技。

聊聊内核⚓︎

  1. 我一直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其实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生存”。有的哲学家把概念延拓到“存在”,有的哲学家把概念延展到“传宗接代”。在各自的场域下毫无疑问都是逻辑自洽并且极有说服力的。人们这样做,或者说人们甘愿为之突破自身的极限,把自己推向一个高于普通人、高于“过去的自我”的高度,到底有没有明确的目标?

  2.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选择执着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不能被质疑的,就是对现实处境的承认,大多数时候同样伴随着抱怨,带有反抗的意味:“我偏要把这个事情给做好!”。女主驾驶飞船回来的时候,换了三个地方(如果包括最开始的🇺🇸航天器),中美俄,颠沛流离,靠着灭火器🧯狼狈地钻进了天宫。当然了这样的设置是有导演对现实情境的影射的,不过那不是我想要讨论的东西。我想讨论的,是我们该如何从一种单纯的对现实的承认,迈上“执着地坚定地走下去”这样一件事情。

  3. 存在主义喜欢强调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你去“反抗”。觉得人对于自己所不该接受之物采取的抗拒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于加缪而言,这种反抗甚至带有某种浪漫的集体主义情愫: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一种价值观的崇高感赋予了行为以许可。

  4. 卡梅隆想要强调的,更像是我们的反抗,反而是基于存在的,是生存的压力让我们反抗。其中一个微小的差距,在于人的主观意愿,究竟能迫使他做出怎样的举动来,究竟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反抗”。“活着”,这两字可以构成你执着做下去的理由吗?卡梅隆的答案是:可以。这是基于个人的挣扎,编导的出发点就是个人主义的,就好像全片的休斯顿只是一个闲聊时的无线电台,面对漂泊(这下是物理意义上的漂泊了)在外的航天员根本没有办法。不过卡梅隆的这种个人主义是带有某种非理想主义的俏皮,因为大部分想做的都事与愿违,因为灾难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料——像极了人的一生,像极了2022的我们。

总结⚓︎

  1. 人到头来,还是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忙活。怎么活,你想要的是什么活法,你陷入死生困境了,怎样做?

  2. 我可能连保持冷静都做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