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如果你流落荒岛 ...⚓︎

约 991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3 分钟

原文作于 2025.05.11 21.17 。搬运至此。有删节。

东城区有个三联的书店,刚来北京时,在城里 City Ride的时候去了一次。想着自己过去几年囤的书全都丢在南方了,在这里的小小陋室也没有什么文字装点,遂决意买几本纸质书回家。当时顺手拿了本《规训与惩罚》1和《浮士德》2,算是比较有目的性:前者,先前只在图书馆借过,没有机会亲手写一些标注,这下能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后者,我一直没有拥有过钱春绮的译本,所以也算满足自己的野心,加上大块头,足够厚,足够打发时间。

周末机缘巧合又坐了地铁路过。想起这桩小事,遂下车去逛了一圈,本来不打算再添置书籍,但欲望作祟只能服膺。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命题:

如果就像知乎说的那样,你流落荒岛了,只能带两本书,你可以在这里选两本,你会选择哪两本?

我于是花了一小时仔细思考了这个命题,本来想要带一本艺术史一本哲学史,我觉得这件事足够抽象,每天在荒岛看贡布里希和康德们,看那些完全没有心思欣赏的人类结晶。但是觉得不妥——

后来我计划带两本很厚的小说,譬如村上春树+丹布朗,可以打发时间,也可以撕下来烧掉,烧不完的可以裹成贴身衣物御寒保暖,皆为妙用,所谓“文体两开花”,但是觉得这依然不妥,我似乎并没有真的流落荒岛,何苦至此?我甚至想问下dpsk,到底什么纸质是更易燃,或者更保暖的。

最后当我毅然决然走出书店时,我确实只拿了两本书,但是我相信找到了在这个年岁我会给出的答案:

《红与黑》和《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似乎是很好的行为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训练。我似乎在寻找某种岁月停留的痕迹,在铺设某种生命的轨道。

我同样好奇的是,如果,我是说如果,五年,十年后,会不会有类似的契机,在中国或者别的某个国家的某个犄角旮旯的书架前,我会不会同样以类似的模式思考这个同样的问题呢?我还会做出选择么?我是“成年人不做选择”统统买下,还是依然小心翼翼地遍历所有的书架,把书抽出、翻阅、放下、塞回书架,然后花几个小时的时间选择最想带走的两本书,就当作自己流落荒岛时的最终决策呢?

如果答案是“会”的话,我会带走哪两本书呢?我会带走《红楼梦》还是《水浒传》,还是某些我目前没有听说但是将来会遇见的书呢?甚至它可能还没有出版,甚至不算某种严肃文学?

过去几年写的一些称不上什么玩意儿的小文字,总是聚焦在某种对历史的缅怀和拷问上,于是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这是有好有坏的,而这两年我逐渐感受到这种坏处越来越大,似乎无从填满这个窟窿。于是我选择把一些精力留给想象力,或者留给“问题”本身。对于实际问题的解构分析交给那些算法工程师吧,我更想问出那些我愿意为之拍案的问题,并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给出一个听之而为之拍案的答案,这件事本身就很酷。


  1. 读书笔记见《规训与惩罚》。 

  2.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敢做这本书的读书笔记。